我們做任何事情,一定要先訂定目標,有了目標才有努力的方向,有了方向,做事才能著力。訂定目標就是「立志」,在佛教稱為「發心立願」。
在社會上,一個人將來的事業成就有多大,就看他童年的志願如何?在佛教裡,一個修行者的功行有多深,也看他的願力大小。根據佛經所載,所有佛菩薩都是靠願力而成就,沒有一位佛菩薩不是由發願所成。如《無量壽經》卷上記載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悲華經》卷七所說釋迦牟尼佛五百大願、《彌勒菩薩所問本願經》所載彌勒奉行十善願、《藥師如來本願功德經》中藥師如來為滅除眾生病苦而發十二大願等。乃至文殊菩薩十八大願、普賢菩薩十大願、觀音菩薩十大願、地藏菩薩發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等,都是諸佛菩薩的偉大行願。
此外,古來多少高僧大德為「正法能久住,眾生得離苦」而發下弘願。譬如:玄奘大師「寧向西天一步死,不回東土一步生」,終於完成西域取經的大願;鑑真大師「為大事也,何惜生命!」終於將佛法弘傳於日本。乃至近代慈航法師的「我今發心,不為自求,人天福報,聲聞緣覺,乃至權乘,諸位菩薩,唯依最上乘,發菩提心,願與法界眾生,一時同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是後世佛子學習的典範。
發心立願是學佛的根本,發心立願可以堅定信心與毅力,可以增長菩提心、提昇信仰,使我們的道德、人格臻於至善。因此我們每日要不斷發願,把發願當成是一種修行的功課。例如:我願意孝順父母,和睦鄰里;我願意奉獻自己,造福社會;我願意犧牲小我,成就大眾;我願意促進世界和平,人民安樂。乃至我願意當一座橋,讓大眾通行;我願意是一棵大樹,供人乘涼;我願意是一滴小水滴,滋潤眾生;我願意當大地,乘載一切眾生;我願意如日月,給人光明;我願意如和風,吹拂人心開意解。甚至我願意從善如流,我願意與人為善,我願意如花朵般給人歡喜,我願意如山水般給人欣賞,我願意如甘泉般解人饑渴……。
立願如同時鐘上緊了發條,汽車加足了汽油,能產生前進的動力;又如船隻裝了羅盤,學生訂了功課表,有了前進的目標。學佛首重發心立願,《勸發菩提心文》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願立則眾生可度,心發則佛道堪成。」《大智度論》卷七說:「作福無願,無所標立;願為導御,能有所成。譬如銷金,隨師而作,金無定也。」「莊嚴佛國事大,獨行功德難以成就,須藉願力方能達成。如牛力雖能挽車,亦須御者方有所至。」
此外,《大集經》說:「發願能摧伏煩惱魔軍。」《發菩提心經論‧誓願品》說:「菩薩發心,先建至誠,立決定誓,立誓之人,終不放逸、懈怠、緩慢。」由此可見,入道之由,莫不行願,因為「果」雖然是由「行」所招感,但是如果沒有「願」力,即使是行,也無法到達所期望的目的,所以發心立願是成就一切事業的重要助緣與動力。
一般學佛的人,經常勸人要發心、要立願。其實,發心立願不是佛教徒的專利,社會上任何一個人都應該發心立願。發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願,做事才有目標。發心立願就像開採能源一樣,心裡的能源是每個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最大財富。《勸發菩提心文》說:「金剛非堅,願力最堅;虛空非大,心王最大。」一個人的心量有多大,成就便有多大;願力有多堅,力量就有多強。心發則佛道堪成,所以,學佛一定要發心立願,發心立願才會有成就。
發願也如讀書,要不斷升級,剛開始只發小小的願不妨,但漸漸的要發大願,要讓願力不斷昇華。例如,我發願在這一生中,能誦多少經,能念多少佛,能為眾生做多少善事,能傳播佛法度多少眾生;我發願,一生做道場的護法,做眾生的馬牛,做家庭的保母,做社會的明燈。能夠發願「行佛」,確實「行佛所行」,更是了不起。
「行佛」就是依照佛陀的教法去實踐奉行。平時我們稱呼學佛的人為「行者」,就是要去「修行」佛法,要如佛陀所說、所行去做,所以真正的修行人,是要「行佛」,而不只是「學佛」而已。
在佛教的經典裡,每部經都是以「如是我聞」為開頭,最後則以「信受奉行」作為結束;能夠信受奉行佛法,就是行佛。所以佛弟子應以「行佛」為修持的標準,例如:
1.慈悲喜捨是行佛 2.救苦救難是行佛
3.奉獻服務是行佛 4.義行仁道是行佛
5.端正身心是行佛 6.生活密行是行佛
7.尊重包容是行佛 8.與人為善是行佛
9.慚愧感恩是行佛 10.吃虧委屈是行佛
11.忍耐接受是行佛 12.四不壞信是行佛
13.與時俱進是行佛 14.胸懷法界是行佛
15.同體共生是行佛 16.佛化人間是行佛
經云:「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佛陀是已經證悟成佛的眾生,眾生是未修證的佛陀;佛陀是「所作已辦,不受後有」,眾生是「所作未辦,流轉生死」。因此,如果我們能「行佛所行」」「學佛所學」,則必定可以離苦得樂,解脫自在。
修學佛法,需要「解行並重」,不重慧解,盲修瞎練容易走火入魔;但是光在慧解上著力,在修持上沒有實證的功夫,所謂慧解也只是知識,和研究哲學差不多,不能獲得宗教裡的真正利益。學佛的人,必須「解行並重」,解是信佛、行就是行佛。有了慧解,才能自覺;透過行佛,才能覺他。我們既然信佛,又再發心修持,就要在生活裡每日受用佛法。例如嘴邊常掛著讚美別人的言詞,就是奉行佛法言語布施;常體會出人我之間的因緣關係,就會悟出眾生原是一體不可分的;勤勞服務,看起來是為別人,其實是為自己的;感恩恭敬,看起來是對人的,其實是自己受益的。(第十次世界大會主題演說,地點:台灣)
本文摘錄自《當代人心思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