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詞探源】 夏與雅

文/龔敏迪 |2021.11.18
728觀看次
字級

文/龔敏迪

齊景公的故事頗為有趣。《韓非子》記載:「師曠之所謂公子尾、公子夏者,景公之二弟也。」齊景公怕二位弟弟得民心,危及自己的地位,就「發廩粟以賦眾貧,散府餘財以賜孤寡,倉無陳粟,府無餘財,宮婦不御者出嫁之,七十受祿米。鬻德惠施於民也。」二年後,「公子夏逃楚,公子尾走晉。」《左傳‧襄公二十八年》載:「公膳日雙雞,饔人竊更以鶩。御者知之,則去其肉而以其洎饋,子雅、子尾怒。」廚子用野鴨冒充齊景公每天吃的雞,怕知情的車夫告密,就把肉拿掉,只給他喝湯。

依現今的價值觀,野鴨比雞珍貴,而在當時恐怕是相反的。在此「公子夏」可以變成「子雅」,也就是說「夏」、「雅」可通假。《墨子》引「大雅」,也作「大夏」。

《荀子‧榮辱篇》說「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儒效篇〉說:「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這個「夏」,指以洛陽為中心的中原地區。

據《辭海‧雅言》中的解釋:「雅言,古時稱『共同語』,同『方言』對稱。」用哪種方言做共同語,決定於統治中心所在地域。〈西京賦〉說:「殷人屢遷,前八後五」,商朝建立後還遷都五次,所以他們的共同語以「洛陽雅言」為主。周朝仍然沿用,所以《論語‧述而》載:「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

最早的辭書是《爾雅》,《說文》解釋:「爾:絡絲檷也。」即是共同語的解釋,西漢楊雄《方言》與之相對。

到了六朝,以金陵官話為漢語標準語。東晉孫盛的《晉陽秋》說:「吳人謂中州人為傖人(指庸俗鄙賤的人)。」失去了中原的晉人南渡,被本地吳人視作蠢陋傖徒,本來俗的吳語,也有了變成雅的機會。

北人也開始學說吳語,如《世說新語》載:「劉真長始見王丞相,時盛暑之月。丞相以腹熨彈棋局,曰:『何乃渹?』劉既出,人問:『見王公云何?』劉曰:『未見他異,唯聞作吳語耳。』」王導說「渹」,《說文解字》又說:「楚人謂冷為瀙。」但吳語作「凐」。《集韻》:「凐:伊真切,音因。寒貌。」比如不熱鬧謂「冷凐」;冷颼颼為「凐颼颼」。洛語與中古吳語結合,形成金陵雅音的官話,而吳語則保留在南京周邊的吳語區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