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萬事》尊嚴

星雲大師 |2007.11.24
2982觀看次
字級


各位讀者,大家吉祥!

人在社會上立身處世,不一定要很有地位,但要活得有尊嚴。尊嚴不是皇家貴族,或是有地位的富者才有尊嚴,計程車司機、擺地攤的小販,或是清道夫、臨時工,他們也都有人格上的尊嚴。人縱使在財富、地位上可以分高低,但彼此所重視的尊嚴,都是同等的價值,同等的重要。茲就「尊嚴」略述如下:

一、讀書人的尊嚴:任何職業都要尊嚴,此中尤以讀書人最重視尊嚴。介之推寧可歸隱,甚至被燒死在棉山,也不祈求晉文公給他一官半職,這就是讀書人的尊嚴;雪竇禪師寧願在寺中沉潛三年,操持苦役,也不肯拿出大學士曾鞏的推薦書,這就是書僧的尊嚴。

二、貧窮者的尊嚴:中國的士大夫,有的人窮得三餐無以為繼,他也不為貧窮失節。韓信能受胯下之辱,但不能受漢高祖的冷淡,他就能保持貧窮人的尊嚴。宴子因故被關在衙門裡,朋友知道後將他保釋出來,迎回家中,讓他在客廳等待許久,宴子因此與之絕交。朋友說:我把你從牢中救出來,你怎麼可以如此待我?宴子說:我寧可被不認識的人囚禁,也不願忍受被朋友冷淡對待的屈辱。這也說明,一個人即使落難,也不能失去尊嚴。

三、失業者的尊嚴:人的際遇,都是無常變化,時運不濟,煮熟的鴨子都會飛走;時運一轉,乞丐也能一夕致富。劉玄德街頭賣履,姜太公垂釣於渭水,韓信乞食於淮安,他們寧可落魄,也要保持失業者的尊嚴。相對的,有的人因為失業,就從事不正當的行業,販毒走私,不但喪失人的良知,也失去人的尊嚴。

四、待援人的尊嚴:一個人窮途潦倒時,總希望有人救援。戰爭時成千上萬的難民,等待救援;飢荒的年代,千萬的流民,逃亡他鄉,他們就像野生動物找尋水草一樣,渴望覓得生機。但是儘管饑荒、逃難,有的人寧可等待救援,也不願失去人格的尊嚴。《進德錄》有一段記載:有一個人和鄉人逃難到外地,不巧當地又碰到兵荒馬亂,只剩下一座空蕩蕩的城堡。數日來寸米未進,正在飢餓難當的時候,忽然看到一片果園,大家爭先恐後摘取果實充飢,只有此人紋風不動的坐在樹下,有人問他:你怎麼不摘果子吃呢?難道你不餓嗎?他說:這果園是有主人的,我雖然饑腸轆轆,怎麼可以偷吃有主之物呢?有人說:現在都什麼時候了,還管他什麼主人不主人的,再說這園子的主人也許已經逃難到他鄉去了,那有什麼主人?這個人還是堅持說:這園子的主人雖然逃難去了,但是我心中的主人難道也不在了嗎?他寧可餓死,也不吃不當之物,因為他把尊嚴看得比生命還重要。

五、受刑人的尊嚴:一些牢獄裡的受刑人,你判他死刑,可以一刀一槍讓他斃命,但不能侮辱他、凌虐他,讓他的人格受到創傷。明朝文天祥兵敗被俘,他寧死不降,元朝為成就他的忠心,終於成全他以死保持尊嚴的心願。歷史上多少孤臣孽子,還有一些貞潔婦女,寧死也不願失節受辱,這種骨氣令人肅然起敬。

六、死亡時的尊嚴:人的生死有分,但是有的人面臨死亡時,貪生怕死,失去尊嚴。也有的子孫,對於久臥病榻的長輩,為了延長他的生命,施以各種搶救。雖然是出自於一片孝心,但是往往讓死者失去尊嚴,而且痛苦不堪。現在社會上一些研究「生死學」的學者,以及醫生們,都主張尊嚴的死亡,而不重視屈辱的求生,確實值得深思。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