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城鄉】 望海巷跨海景觀橋與潮境公園

文/丹青 |2021.11.17
1092觀看次
字級
潮境公園以生態復育、環保為主軸,兼具教育功能。圖/丹青

文/丹青

二○二一年九月底,基隆市政府在長潭里東邊的望海巷漁港,興建了一座長約一百六十八公尺的「望海巷跨海景觀大橋」。民眾從八斗子火車站下車後,走路五分鐘,經過望海巷漁港旁邊的此座景觀大橋,不僅可三百六十度度觀看東北角海景,亦可從此橋銜接平浪橋至潮境公園,方便許多了。

望海巷是基隆市最東的地方,與新北市瑞芳區交界。在清朝是漢人與瑞濱、番仔澳一帶平埔族以物易物的地方,故亦稱為「換番」。此地原本務農,日治時代逐漸改以漁業,發展成漁港及小社區。

這次興建的景觀橋,面寬四‧五公尺,除連接潮境公園,亦可做為濱海環台自行車道的牽引道。此橋考量漁港周邊地景之純樸、低調,採用色系緩和之耐候鋼(又名耐腐蝕鋼)造景及清水模混凝土設計之橋梁建築,榮獲二○二一年國家卓越建築設計獎之「金質獎」。

潮境公園則是綠草如茵,風景遼闊寬廣,可眺望九份及基隆山。不過,它早期卻是一九七六年啟用的「長潭里垃圾掩埋場」,直至一九九二年因基隆另興建天外天垃圾掩埋場而封閉,並展開復育工程,二○○二年復育完成,取名「潮境公園」,成為生態、環保公園。

「潮境」指的是寒、暖兩潮流(即黑潮與親潮)海水混和之境,魚群較多,公園因位於長潭及望海巷兩個漁港、漁村旁,便希望為地方帶來豐收。

二○○三年,市府成立「潮境工作站」,致力於研究及產業建教合作,故二○○五年,「潮境公園」由附近的國立海洋科技館負責管理、開發,投注不少心力在保育及生態、環保教育工作上,期能帶動藝術、文化活動,以活絡觀光。故除興建防波海堤,以防海浪拍打、侵蝕邊坡外,更進行小丑魚的復育、放養,以觀察海水的汙染程度。

二○一六年,設立「望海巷潮境海灣資源保育區」,維護海洋生態。同年舉辦基隆第二屆潮藝術節,法國設計師 Patrick Demazeau 在潮境公園設計裝置藝術〈掃把救星〉(A good blow of brush to clean the ocean),以十來枝巨型掃把,象徵掃除海洋環境中垃圾汙染的意象,如今,這些掃把仍然留存在潮境公園的復育園區內,是公園最吸睛的景點之一。

此外,公園有大草坪、魚群雕刻、腳踏車道、大型溜滑梯、觀景座椅、沙池、沉積排洪池等景觀,是民眾休閒觀海的地方;每到石花菜盛產的季節,公園內還有石花菜展示區,為近年來的熱門景點之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