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評析】 《中俄協議》之後的外交談判

文/尚智 |2021.11.17
637觀看次
字級

文/尚智

過去在歷史課本讀到,蘇聯在一九一七年革命後,展現了某種程度的理想主義色彩,欲表示對中國的善意,故一九二四年五月簽署《中俄協議》,宣布自願放棄所有在華特權,以平等精神對華。然而,根據外交史學者的研究,這個說法需要加以補充與修改。

因為《中俄協議》的本質,只是將來雙方開會解決懸案的「大綱」,仍有待在日後召開的「中俄會議」落實。蘇聯在接連取得英國、義大利的外交承認,又與中國、日本建交後,其國際地位日益鞏固,關於中俄會議的考慮,逐漸回歸本國利益的立場。

北京政府不斷催促召開中俄會議,蘇聯則以中國未履行各項條約義務(如接收使館、教產問題),遲遲不肯開會。最棘手的是中東鐵路(以下簡稱中東路)問題,蘇聯本來欲藉由《中俄協議》,重新管理被俄國舊黨掌握的中東路,但此時直、奉交惡,奉方宣言自治,亦成為蘇聯的外交談判對象;因《奉俄協議》的簽署,導致出現與「中俄會議」部分任務重疊的「奉俄會議」。

隨著張作霖掌控北京政局,另一方面,蘇聯對北京政局感到樂觀,認為馮玉祥有相當影響力,而孫中山也到京,種種因素促成兩會的形式合併與加速召開。

一九二五年八月,中俄會議開幕。十月,蘇聯、北京、奉天三方對相關事項組織六個「分委員會」。基本上,奉方的張作霖較為關心路務、航權問題,而且對於北京王正廷的處理方式頗有意見,認為王氏攬權,且王氏素與馮玉祥接近,而俄方代表加拉罕又全力支持馮氏,造成京、奉雙方分歧日深。

商約、債務、路務、界務、航權、特務等六分委員會的談判,多因中俄兩國要求差距過大,導致無法達成實質的協議。

以債務與路務為例。「債務」問題係中國商民因俄國革命,受到的損失巨大,包括生命財產以及中國人民持有大量舊盧布的損失,奉方原本有意以大量賠償作抵,贖回中東路款項,但蘇聯以革命為不可抵抗力、對帝俄及臨時政府各項債務皆不負責,或證據不足等理由,不願賠償。

「路務」問題主要指中東路的交涉。《奉俄協議》將歸還中國期限由八十年縮減為六十年,並在法律上肯定中國政府的贖路權利。但路局行政權始終在俄方手中,奉方最後以武力為後盾,強行收回部分行政權,導致中東路衝突不斷,最後,奉俄交涉中止。

奉張勢力控制北京後,推動反赤,分委員會勉強進行,但是已經不能有實質進展,又因會議經費困難而可能中斷。中俄會議逐步被奉俄會議吸收,奉方對俄採取強硬抵制的手段,包括北京軍警搜查蘇聯使館等。最後,北京政府與蘇聯外交關係實質斷絕,一九二七年四月,中俄會議隨之告終。

總結來說,中俄建交談判時,蘇聯自《中俄協議》放棄所有在華特權的退讓態度,轉為堅持談判新約,以取代舊約,而北京政府以《密件議定書》規範,在新約未完成之前,舊約「概不施行」。然而,中俄會議未能議訂新約,這個空窗狀態,反而使得蘇聯依據暫行協議取得中東路的實質控制權,並且無限期延長,於是懸案依然無法獲得解決,這是一般人很少注意到的歷史事實。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