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牙利民族音樂教育家卓爾丹‧柯達伊,雙親都熱愛音樂,柯達伊前後掌握了鋼琴、小提琴、大提琴,並積極參與管弦樂隊和教堂的合唱團。
一九○○年他進入布達佩斯保茲摩尼大學哲學系,與此同時於李斯特音樂學院學習。自一九○五年開始,他和同樣是音樂家的好友巴托克一起進行民間音樂研究,深入偏遠的鄉村收集民謠,運用於音樂創作上。柯達伊在一九○六年完成了以匈牙利民謠結構為研究主題的論文,並且出版了《匈牙利民歌》四冊。
柯達伊強調歌唱對音樂創作的重要性,認為歌唱可以把人對音樂的敏感度激發出來,並且解放機器對生活的奴役。因此,他創作了不少專門為音樂教育用的歌唱練習曲集、合唱曲〈老年人〉、〈致瑪紮爾人〉等,以及民歌改編曲〈蘋果樹〉、〈士兵之歌〉等。甚至將他對歌唱的創造力發揮於民謠歌劇如《塞凱利家的紡紗房》等作品。
柯達伊其他的作品包括《孔雀變奏曲》、《加蘭特舞曲》、《馬洛塞克舞曲》、《根據德布西主題的沈思曲》等,都顯露出清新純樸的風格及色彩斑斕的音調。巴托克曾經說過,柯達伊的作品不屬於當時的所謂「現代音樂」,他從來不盲從任何的派別,不運用無調性、多調性等各式創作手法;每部作品都秉承均衡的原則而創,以豐富的旋律和完美的結構來表達他對音樂創作的熱枕。柯達伊本身認為縱然理論過時,完美的出版材料永遠不會被淘汰。這一項見解化作一股推動力,促使他和巴托克合作編輯了總共八本《匈牙利民間音樂全集》,直到柯達伊逝世四年後的一九七一年才完整的出版。
一九二五年開始,柯達伊主要專注於青少年音樂教育活動事業,他努力將音樂課成為學校課程的一部分,同時積極提倡音樂教材的改革,如今著名的柯達伊教學法享譽全球。他是作曲家,也是民族音樂學家,同時還扮演音樂教育家的角色。音樂生涯當中不同的身分互相影響,促進了柯達伊多姿多彩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