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心理會客室 】內外結合的登山教育

文/陳復(國立東華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主委).圖/Pixabay |2021.11.15
987觀看次
字級
台灣富有多樣性的山岳自然環境,自從宣布開放山林政策後,登山健行漸漸已成為民眾運動或休閒旅遊的首要選擇,登山教育的實施因此日益重要。圖/Pixabay

文/陳復(國立東華大學共同教育委員會主委)

台灣富有多樣性的山岳自然環境,自從宣布開放山林政策後,登山健行漸漸已成為民眾運動或休閒旅遊的首要選擇,登山教育的實施因此日益重要。國立東華大學體育中心的張嘉珍博士係運動員出身,投入登山教育多年,根據個人的專業與多年經驗,她深刻了解到,登山這件事遠比想像中困難,並不是光靠體能就能克服,而須仰賴各種知識與技能的培育,才能成為合格的山林健行者或登山客。

登山是門大學問,嘉珍老師說,即使像她是個專業運動員,經歷過各種嚴格且艱難的訓練,也承受並通過強大壓力的考驗,照理說,耐受度理應比一般人來得高。但實際接觸登山活動後,赫然發現,自己在三千公尺的登山活動中,一路上還是會出現諸如頭痛、昏睡甚至噁心想吐的現象,直到下撤回低海拔的環境後,身體不適感才漸漸緩解。當時她才終於了解,這就是所謂的「高山症」反應。

「原來登山並非如此簡單,尤其是外在環境瞬息萬變,遠遠超過競技運動場可掌握的條件。」嘉珍老師說,除了天候和地形這些環境因素外,個人的身心狀態、體能技巧與應變判斷,甚至人際的溝通與分工都很重要;在登山前,更不能忽略登山該具備的知識,諸如急救與避難等事項,這都是決定登山過程順暢與否,不可或缺的因素。

嘉珍老師回憶,有一年,她曾面臨一位朋友在路上不慎跌倒,導致身體閉鎖性骨折,幸好巧遇山友協助,平安將傷者送醫治療。這讓她意識到,如果缺乏所需的技能跟知識,貿然登山其實存在許多危險性。此後,她開始積極接受山域訓練,取得教育部的山域嚮導證,更獲得野外第一線急救員資格和初級救護員技術的認證,從中裝備齊全有關登山的知識跟技能。

同時,她也著手將相關的登山教育知識,藉由體育與通識課程分享給學生,讓他們獲得與山野相關的基礎知識,也讓學生理解到,親近山林的同時更需要敬畏山林。她強調,登山教育具有幾項其他學科無法取代的核心價值:包括讓學生跨出舒適圈,得到適度冒險犯難的經驗;在登山過程中學習團隊合作,包括溝通、協商、承擔,以及共同分享結果;也能獲得人與環境相互適應的經驗。

嘉珍老師指出:「登山能提供學生了解個人的潛能與極限,透過登山挑戰自我,把自己推到身心所能承受的臨界點,評估身心與體能狀態。而當你看見自己的極限時,就要懂得欣然接受不足,培養一種『胸懷遠大仍能謙卑虛己』的態度。」她覺得,登山不只能讓學生仰望高山之雄偉,更能從中獲得內心的平靜,是一種外觀與內觀結合的教育。

她曾帶領宜蘭和花蓮家扶中心的孩子,體驗三天兩夜的能高越嶺道和瓦拉米古道;也曾帶領東華大學生健走佐倉步道、鯉魚山步道與合歡北峰;更將「無痕山林原則」融入課程中,秉持「創新、創意與創造生活」的三創理念,結合山林教育,開設「東台灣單車踏查」與「尋訪大地多元之聲」這兩門通識課,讓學生藉由親身實踐來認識我們的環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