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漫畫,同學們是否覺得很眼熟?這是將生物知識套入周星馳主演的《破壞之王》,改編而成的劇情。至於為何要先讓同學們看這個「鬧劇」呢?別著急,請容我話說從頭。圖/Brian Weaver
今天要跟同學聊聊,人類與黑猩猩的差異是如何形成的。兩者無論是在外表或心智能力上,皆有很大的差異,尤其是腦部功能。其實兩者在腦部外形上差異雖不大,但功能上卻大相逕庭。圖/Brian Weaver
文/黃詠翔
看完右圖漫畫,同學們是否覺得很眼熟?這是將生物知識套入周星馳主演的《破壞之王》,改編而成的劇情。至於為何要先讓同學們看這個「鬧劇」呢?別著急,請容我話說從頭。
今天要跟同學聊聊,人類與黑猩猩的差異是如何形成的。兩者無論是在外表或心智能力上,皆有很大的差異,尤其是腦部功能。其實兩者在腦部外形上差異雖不大,但功能上卻大相逕庭。
我們也常在報章雜誌或網路上看到「人類與黑猩猩在DNA上有高達95%左右相似」的生物科普常識。最近生物學家已從兩者的幹細胞(stem cells)發現差異從何而來,答案就在DNA上。
在深入主題前,我們先簡易科普一下何謂「DNA」、「基因」與「幹細胞」。
有用訊息 為數不多
DNA中文稱為「去氧核醣核酸」,主要功能類似「設計圖」,生物可藉由「閱讀」DNA,來製造生物體內所需的分子結構,如蛋白質。其中具有遺傳訊息或製造蛋白質功能設計圖的DNA片段,稱為基因(gene),僅占眾多DNA中的2%;其餘98%無功能的DNA片段,就被科學家戲稱為「垃圾DNA」(junk DNA)。
幹細胞則是生物體內尚未分化的一種細胞,幹細胞可透過生物體內的遺傳訊息特化出不同種類的細胞,如神經細胞、血液細胞、脂肪細胞等,通常可在生物的胚胎、胎盤或臍帶血中發現。
從上述知識,我們可以合理地推論,人類與黑猩猩的腦功能差異可能就在這2%基因上,這也是許多生物學家長久以來的假設──直到最近事情有了翻轉。
相同片段 各自解讀
瑞典頂尖學府隆德大學研究團隊發現,人類與黑猩猩的幹細胞會用「不同的方式」讀取相同DNA片段,來形塑成腦器官,而這些DNA片段並非基因,正是垃圾DNA!
換句話說,垃圾DNA可能是讓人類與黑猩猩的腦器官及其功能,往不同方向發展的重要因素!這可跌破許多生物學者的眼鏡,得開始重視這群原本被忽略的DNA片段了。或許往後我們不能再稱它們為垃圾DNA,它們可能會像電影主角「何金銀」那般,會用無敵風火輪也不一定呢!後續生物界的重大發展,主角是否換「人」做做看?且讓我們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