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思齊開台400年 復刻戎克船

江俊亮 |2021.11.12
2821觀看次
字級
停泊在水林一六四滯洪池畔的戎克船。圖/記者江俊亮
〈荷蘭船艦海戰繪圖〉。圖/楊渡提供、記者江俊亮翻攝
荷蘭版畫〈歐洲人眼中的媽祖〉。圖/楊渡提供、記者江俊亮翻攝

【記者江俊亮專題報導】十七紀是大航海時代,顏思齊於一六二一年率眾來台,在雲林水林闢建十寨,自此大批漢人來台。為了紀念顏思齊開台四百年,雲林縣以「大航海時代的故事」為背景,展出諸多文物,並打造一艘戎克船,探索台灣四百年來樣貌。

這艘停泊在水林一六四滯洪池畔的戎克船,是以雲杉與松木打造,為顏思齊時代中式古帆船比例的十分之一。歐洲人稱這類帆船為「戎克船」;中國人則稱此類帆船為「趕繒船」,又因帆船外型肥大似鳥,因此也稱為「鳥船」。

今年是顏思齊開台四百周年,雲林縣以「開台四百年──一六二一大航海時代顏思齊」為題,分別在北港糖廠一號倉庫、水林顏思齊故事館、水林一六四滯洪池展出文物與文獻,讓民眾探索、欣賞與了解四百年前的台灣生活樣貌。

荷蘭版畫

繪歐洲人眼中媽祖

雲林縣文化觀光處指出,顏思齊(一五八六─一六二五年)是福建漳州海澄人,身強體壯,愛打抱不平,因殺了欺凌百姓的宦官家僕而流亡日本,以裁縫為業,後來經營船商貿易,並結識鄭芝龍、王平、張弘等二十八人,結拜為「二八兄弟會」。

一六二一年,顏思齊因不滿日本德川幕府的苛政,於是率眾到台灣,在雲林登陸,並在水林鄉設立十寨,因此被譽為「開台王」,而水林也被譽為「台灣第一庄」,水林顏厝寮建有顏思齊故事館。

這次展出的文獻中,有許多是由精研台灣史的作家楊渡所提供,包括〈台灣古地圖〉、〈十七世紀荷蘭人所繪的遠東地圖〉、〈熱蘭遮城彩圖〉、〈東印度及其附近島嶼新輿圖〉,以及荷蘭版畫〈歐洲人眼中的彌勒佛廟〉、〈歐洲人眼中的媽祖〉等,可以一窺四百年前歐洲人對台灣的印象。

由於十六、十七世紀時,荷蘭人、西班牙人已將芒果、地瓜、鳳梨、波羅蜜、荔枝等熱帶植物引進台灣,因此楊渡也提供多幅荷蘭人繪製的各種植物、飛鼠、武器、旗幟等圖畫。

回溯歷史

走向更寬廣的世界

楊渡表示,顏思齊在四百年前,所面對的是一個非常國際化的「大航海時代」,這一段被遺忘的歷史,讓我們了解到,台灣曾與東亞大歷史深深結合。因此回溯這段歷史,不僅看到世界,也看到在地;看到顏思齊所處的時代,思考我們未來如何走向更寬廣的世界,那才是紀念顏思齊的重要意義。

展區中有顏思齊來台之前的台灣樣貌,包括原住民部落社會生活繪圖、農具、服飾、武器等,以及顏思齊時代的貿易城市,包括日本長崎、平戶、菲律賓馬尼拉、印尼巴達維亞(雅加達)、澳門等,都是非常繁華的城市。

在顏思齊故事館裡,陳列有「開台第一庄」的馬蹄型聚落模型,呈現四百年前顏思齊開台之初,所搭建的馬蹄型營寨,展現當時易守難攻,可快速轉換攻防的營寨結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