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了十四年的彩繪,不得不接手種茶,他第一次從頭到尾自己獨立做茶去參賽,總共在包種茶春茶比賽中獲得四次特等獎。
遠遠眺望過去,北宜高上車流如梭,公路二十六公里處的小棧卻不寂寞,上門找小棧主人陳樹根的不是來喝茶、聊天,就是來吃他家的包種茶餐。
第一幅作品 在廣濟宮
陳樹根在北宜公路上做茶已經廿多年了,是當地有名的「做茶人」。走進茗園,牆上掛著滿滿的獎牌,「全是特等獎耶!」訪客經常有這樣的讚嘆。
「我是後半輩子才做茶的啦。」其實陳樹根年輕時是一位廟宇彩繪師。小學畢業,阿爸叫他去考初中,「我功課那麼差,考不上的啦!」他透露自己曾是拒絕升學的小子,等到中年以後才去國中補校讀完國中學歷。
陳樹根喜歡塗鴉,從小家裡的農舍牆裡牆外都是傑作,「我就和阿爸說,要讀三年初中,不如去當個彩繪學徒。」大哥看他那麼愛塗抹,就說服阿爸,帶他去學彩繪。學了三年六個月出師了,開始進入廟宇彩繪這一行。他記得十八歲時承攬的第一個彩繪工程是永和的廣濟宮。
根本不懂茶 怎麼得獎
畫了十四年的彩繪,由於茶園是家產,家裡也需要人丁,他只好接手種茶的家業。三十二歲那年,他第一次從頭到尾自己獨立做茶。沒多久,他就和阿爸說要去參賽,「我做了一輩子的茶,你,怎麼可能得獎,憨囝仔,別浪費錢啦!」阿爸這樣講。
沒想到,運氣加努力,當年石碇鄉的包種茶春茶比賽,他以新人之姿獲得二等獎,令周遭的年輕茶農不服氣這匹黑馬,三更半夜敲他家門:「你根本不懂茶,怎麼會得獎?」
他揉了揉愛睏的雙眼,起床泡床給這些不服氣的鄰居,「沒想到一沖下去,大家都啞口無言。」其實,陳樹根說當初真的不懂茶,挨家挨戶去看人家做茶後,就想出自己的一套邏輯。
過程中,他聽到一位前輩說:「活才有救!」他在做茶使用「日光萎凋」方式時沒有讓陽光曝曬過久,自己訂了一套技術,隔年就去參賽了。後來他曾當選過村長,做茶事就沒那麼積極,但在村長卸任後他又立刻投入研發,總共在包種茶春茶比賽中獲得四次特等獎,這是茶界少有的殊榮。
騎著腳踏車 茶山練身
提到文山地區特有的包種茶,陳老板興致可高昂。「要選包種茶,首重在清香味與目測。」他說,上等包種茶泡出來呈條狀結實緊縮狀,茶的葉片顏色呈墨綠,茶湯為蜜綠清澈;品一口,茶味清香,就是啦!
年輕時,彩繪是興趣,也是維生工具;但做茶,更是最愛。他就在北宜公路烏塗窟旁開設一家茗緣茶園和明緣小棧,在北宜高尚未通車前,公路往來行旅匆匆,總有不少熟客停下腳步,在這兒茗一口茶或吃吃他家的包種茶小吃。
即使現在路上車輛少了,三不五時上門的熟客還是讓他家的小棧忙到不行。
陳樹根空下來時會在上上下下的公路上騎著腳踏車練身;閒來仍然不忘在蟲鳴聲中拿著彩筆畫著天空、青山。有一次,是癸未年的初春,正月十五當天,小棧前翡翠水庫的水氣上升滿溢,往北佇停在烏塗村,陳樹根信手捻來寫下這首詩,並作了一幅畫:「霧透晨曦現,處處見雲泉,迴佇山谷澗,化成海雲天」。
畫作就掛著,轉過身去,眺望小棧後方筆架山系,層層疊疊的青山,也隨時以不同姿態和陳樹根揮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