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下午,在校園巧遇好久不見的學生,她先跟我談目前畢業論文主題擬定的問題,接著又談到別人曾好心告訴她:「只是沒自信心!」隨即陷入自怨自艾的泥淖中,甚至強調希望從論文中找回自信心,因而希望我能夠給她一明確可行的論文題目,以免她一直困擾於不知如何對資料、寫作方向聚焦;但卻又一直強調論文主題要與其目前人生困境有關係。
在我們的交談過程中,幾乎找不到對話的交集,一直想要知道佛教所說的真理在哪裡?人生的定位在哪裡?當下的我,只有一個感受:「她的沒自信,是源自於自己恐懼現實生活中種種的問題或階段性要求。」的困境。因此,永遠只問理論化、抽象化的問題,或只是嘗試到一次失敗的經驗,就失去試試看的勇氣。
師生兩人談了老半天,她仍然無法定下心來,一直困擾著真理是向外求、向內求的落差。事實上,人最大的缺點是不切實際,從未認真關心自己如何面對目前的問題或困境,只是一昧抓著抽象化的缺點(例如,沒自信)來煩惱。到底該怎麼辦?我只能告訴她:「別再一直問自己:『為什麼沒信心?』只要記得『做中學』,則天下無事不辦、無願不成!」。
(高雄縣/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