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提供
阿霞來信:
我的婆婆患了失智症,先生是家中唯一兒子,理所當然負起全部的照顧責任,但因他要上班,照護工作全落在了我身上。我本身是家庭主婦,與先生論及婚嫁時曾遭婆婆阻擋,糾纏多年的婆媳情節,卻在去年婆婆確診失智後逆轉,她因失智個性轉變,十分依賴我,但也因此導致我跟先生原本的親密關係變得疏遠。
夾在照顧婆婆和親密的夫妻生活中間,讓我陷入兩難。照護壓力一直存在,不能放鬆,但先生也需要家人的陪伴,使我十分困擾。
柯夙玶護理師(南區家庭照顧者支持中心組長)回覆:
婆媳問題,是傳統家庭獨子成家後常見的家庭動力學三角關係現象,特別在三人之間若有人因為疾病變成了照顧者的角色,原本平衡的結構會需要重新適應。阿霞是傳統女性,原先她以為只要把婆婆照顧好,就是盡了家庭責任,殊不知卻忽略了自己同時為人妻子的雙重角色。
阿霞內心糾結的煩惱,依據家庭照顧者支持中心的輔導經驗,發現她的問題源自於對失智者照顧認知不足,造成家庭三角關係失衡。
失智者的陪伴與照顧
看似失智的症狀後面,其實都有著一分渴望被關注的需求。
阿霞說,婆婆常在她離開後沒多久又把她叫回來,而且一刻都不能等;還常會在她面前說兒子都不理她,娶了老婆後就是別人的。
我通常會提醒主要照顧者注意這兩點:婆婆說這些話的頻率,以及通常是在什麼人的面前或情境下說出這些話?
如果是失智認知症狀,通常會產生混亂,分不清人事時地物,照顧者可藉機詢問失智長者一些具體問題,來區分失智長者是病理表現還是心理需求;若失智長者可回答出正確答案,確認不是認知能力問題後,照顧者可以推敲這些話的背後動機,找出長輩言談背後的需求來滿足他。
三角關係的平衡
照顧者若要兼顧多重角色,就必須想清楚一件事,即使真的無法滿足長輩也不要耿耿於懷,自己還是得要開心過日子。
阿霞的婆婆是輕度失智患者,未生病前,兒子和媳婦住公寓三樓,自己獨自住在一樓。自從罹患失智症後,為顧及婆婆的安全,阿霞將其接來同住,之後就形影不離地看顧婆婆,因為婆婆總會說,她沒人可倚靠,凡事要靠自己,很孤單。
因為婆婆的抱怨,阿霞不知不覺變得只關注婆婆一人,久而久之,不但因為自身負荷加重,沒時間理會其他家人,也沒心情去處理他們的情感需求。
希望阿霞在學習到照顧失智者的技巧後,能與先生溝通協調,一起陪伴失智長者而不是獨力照顧,減少自己心理與時間上的負荷。在確保失智長者的居家安全下,重新分配時間,找回夫妻原來的親密連結,當一個有智慧的照顧者、媳婦與人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