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曾博群綜合報導】高雄科技大學副校長兪克維從事海事教育長達三十年,是第一名師鐸獎海事教育者;他認為,沒有人會把一艘造價數十億元的船交給不懂船的人管理,因此每名專業經理人都必須從基礎船員做起,「沒有所謂的空降部隊,即使你是王永慶的兒子也一樣」。
兪克維曾將教育工作設定為未來職涯發展的唯一目標,然而熱愛電學的他,一度駛離了航道,跑去五專讀電子,畢業後,又拐進基隆海洋大學念航海,與教育工作看似漸行漸遙遠,卻與海洋逐漸孕育出微妙的連結;改讀航海完全是誤打誤撞,但在海洋大學裡,兪克維看見了海洋的多元與豐富,因此決定投身到這個領域。
二十六年前,台灣海事技職教育中,缺乏一艘可以將海事教育實踐與延伸的實習船,而兪克維的父親俞朝慶,當時擔任澎湖海事學校校長,便與多名海事學校校長合作,打造出全台第一艘實習船「育英二號」。
直至今日,兪克維延續父親懷抱的教育使命,為打造新的「育英四號」持續奔走,十年來每一任教育部長上任後,他總是不遠千里前往拜訪,希望爭取足夠預算,重新打造實習船,讓海事教育的實習任務不中斷。漫長的遊說與等待,就像航行在孤獨的海面;而堅持不放棄,是因為他和父親都看到教育現場與未來的需求,「如果一件事,對於未來的教育發展會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那麼無論有多難,都值得我們去努力。」
俞克維指出,台灣整體經濟有九成以上必須倚靠海運運輸,但台灣每年僅有一千一百名航海輪機生從學校畢業,且畢業後願意投入海運領域的不到二百人、二十年後仍依然堅持的更不及二十名,但他們早已於各大航運企業擔任高階職位。
身為首名獲師鐸獎肯定的海事教育者,兪克維仍然有夢,他希望當退休的日子來臨時,可以看見畢業後仍在海事領域耕耘的每一名學生,「我相信,那時我會摸到長榮、陽明、萬海經理的頭,他們一定是我的學生」;盼他們都能努力走過海上艱辛歲月,以專業證明自我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