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以「念佛修行」法門貫通
「永續的生命」與實踐「永續的修行」
在上周的文章中,我們討論到:凡夫落在「分段生死」的歷程中,我們如何能夠實踐「修行的永續」與「永續的修行」?
我們可以運用「解決問題導向」的思惟進路來分析問題,以及尋求解決方案。首先,問題的關鍵點在於:行者在修學佛道的歷程中,其「分段生死」會導致修行的中斷,又因為有隔陰之迷,行者在生死流轉的過程中,會忘失之前的所學以及所修,而成為嚴重的修行障礙,因此無法確保行者的來生是否能夠持續在佛道上邁進。在這樣的脈絡下,根據《闍尼沙經》裡的敘述,佛陀在弟子命終的時候為其「授記」,並且預言其來生的去處,就好像在黑暗中的一盞明燈,不但照亮了生命未來的途徑,而且指引了生命未來的方向,讓佛弟子的修行道業非但不會中斷,而且能夠持續不斷向前及向上精進。
《闍尼沙經》帶給我們一項十分重大的啟示,就是我們可以突破「分段生死」會導致修行中斷的限制,來生仍然能夠在佛道上持續不斷向上精進,而達到「永續修行」的目的,至於如何具體達成此一目標,亦即如何突破分段生死的限制,讓我們在佛道上的修學能夠生生世世地延續,就是接下來要探討的課題。
總結一下之前的討論,首先,我們需要做思想建設,在佛法的義理層面上,要通達「生命永續」的道理,再貫通到「修行永續」的理念,並且建立堅實而不可動搖的信念,然後在佛法的實踐層面上,以「念佛修行」法門來貫通「永續的生命」與實踐「永續的修行」。
至於「念佛修行」法門為何能夠貫通「永續的生命」而實踐「永續的修行」?又如何能夠貫通「永續的生命」而實踐「永續的修行」?我們就需要回溯之前幾周有關「念佛」修行概說以及「念佛」修行功德的討論內容。
於此再簡要敘述一下,「念佛」指的是用「心」去思念佛陀、憶念佛陀及觀想佛陀,也可稱為「觀佛」。「念佛」修行中的「念」字本身是「思念、憶念、觀想」的意思,而非只是在口頭上的誦「念」佛的名號而已。「念佛」有時也可以等同於「憶佛」,而且憶佛更具有概括性,憶念的對象及範圍包括佛陀的開示、佛陀的教導、佛陀的慈悲、佛陀的功德、佛陀的名號、佛陀的法相莊嚴(十號、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等。原本的「念佛」修行是帶有很濃厚的「思惟」、「憶念」及「觀想」佛陀與佛身功德的特性,與禪觀的修行密切呼應,而且有明確的終極目標導向︱︱就是以佛為標竿、為典範,以佛道自我期許,遠不是單純地「稱名念佛」而已,所以「念佛」修行也是禪觀修行不可分割而相輔相成的一環。
至於「念佛」修行的功效與功德,除了得解脫之外,還包括獲得善緣、趨向涅槃,乃至超度亡者、不墮惡趣、命終生天等等。如果能夠依持聖教如法修持念佛,即使當生不能成就而得解脫,命終之後,不墮惡趣,而得以生天,乃至證果。根據《闍尼沙經》中的敘述,佛陀在弟子們命終的時候為其「授記」,印證其個別斷了什麼煩惱,證得何種果位,並且預言其來生的去處,就是一種貫通「永續生命」與實踐「永續修行」的具體印證。
再以頻毘娑羅王為案例,他被自己的兒子阿闍世太子篡奪王位而弒,臨終之際,一心念佛而捨報,所以命終之後不墮三惡道,而生在天上,七返生死就可以證得涅槃,與「四不壞信」的「佛不壞信」相呼應。頻毘娑羅王因為「念佛不忘」,死後不但生天,而且在七返生死後可以證得涅槃,此一「念佛生天」的案例,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可以呼應「永續的生命」與「永續的修行」。
我要特別強調,此處「生天」的意義與性質,皆不同於其他宗教的「上天堂」。大凡,以神道設教的其他宗教,「天堂」是生命最終的歸宿,「上天堂」是最終的福祉。而在佛道上的「生天」,其意義不在於享受福報,而在於「不墮惡道」,不被「分段生死」所束縛,不但能夠繼續修行,而且能夠進證菩提。是故,不墮三惡道、生天、決定趣向菩提,就是「念佛」法門的主要意義及功德。
因此,「念佛生天」有了另外一層的修行意義,就是以「念佛修行」法門來貫通「永續的生命」,以及實踐「永續的修行」,讓我們在佛道上的修持,能夠跨越「分段生死」的門檻,生生世世地持續下去,直到證得圓滿菩提。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