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心思潮‧自覺與行佛{3}》用新事業增廣淨財

星雲大師 |2007.11.10
1061觀看次
字級

人生在世,必須要有正當的事業,透過勤奮經營,使得衣食豐足,生活安定,然後才能從事種種的善事,此即所謂「衣食足,然後禮樂興」也。

衣食住行不但是一般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件,即使成了覺行圓滿的佛陀,也離不開衣食住行的生活。因此,修學佛法不一定要以窮苦為清高,佛教鼓勵在家信眾可以聚財營生,可以擁有正當的資用生活,甚至可以榮華富貴。如《大寶積經》說「在家菩薩如法集聚錢財,非不如法。」只要「平直正求」,而且有了財富以後要「給事父母妻子,給施親友、眷屬、知識,然後施法。」

意思是說,在家營生,要積聚有道,要合乎八正道的正業與正命,如《雜阿含經》說:「營生之業者,田種行商賈,牧牛羊興息,邸舍以求利。」只要能將本求利,勤勞賺取,無論是農牧收成,或是經商貿易、企業經營、投資生息所得等等,都是佛教所認可的經濟營生。

佛教所謂的「正業」,又叫作「正行」,即指離殺生、不與取等行為,也是指正當的職業;「正命」,就是正當的經濟生活和謀生方式。據《瑜伽師地論》卷二十九:「如法追求衣服、飲食,乃至什物,遠離一切起邪命法,是名正命。」正常而合理的經濟生活是生存的基本要素,舉凡不會危害社會大眾的士農工商等職業,佛教認為都可以從事。佛教主張應該存財於百姓,百姓富足了,國家才能強盛,佛教有了淨財也才能興隆,因此合理的經濟生活是佛教所認可的。

然而遺憾的是,過去一些弘法的大德法師們,常常用出家人的修行標準來要求在家信眾。譬如談到金錢,就說「黃金是毒蛇,好可怕哦!」談到夫妻,則是「不是冤家不聚頭」;講到兒女,都是一群討債鬼;論及世間,凡事都是苦空無常。這種度化的方式可以說完全悖離人性,不契合眾生的根機,難怪有一些不懂佛法的人,一聽到要他信仰佛教,莫不避之唯恐不及。

其實,過去一般人都以為佛教講四大皆空,應該只重視精神生活,而不重視物質生活。但是根據《阿彌陀經》之說,極樂世界不但「思衣得衣」、「思食得食」,而且黃金鋪地,宮殿樓閣皆為七寶所成,另有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皆是四寶,周匝圍遶;四邊階道,亦以金、銀、琉璃、玻璃等寶合成,所有菩薩莫不寶冠頂戴,瓔珞披身,可以說極盡莊嚴堂皇,富貴無比。

不過,長久以來有一點令人疑惑不解的是,許多佛教徒輕視當前的福樂財富,而把希望寄託在琉璃淨土或極樂世界;今生貧窮不要緊,只願未來能生到他方世界,享受福樂財富。因此不少佛教徒以苦行為修行,以貧窮為有道,在此理念之下,也使得佛教的傳播受到很多的障礙。

記得多年前有一次在歐洲各國參觀博物館,看到天主教的教堂都是金碧輝煌。反觀三四十年前的臺灣,舉凡教堂、銀行都建在十字路口、三角窗、大街小巷的出入口等精華地段;但是如果你要到某一間寺院訪問,只要走到無路的陋巷,環境衛生最差的地方,寺院道場就到了。

事實上,人間化的佛教主張今生就可以擁有無限的福樂財富,佛教不是叫人不要錢財、不可以享樂;佛教要我們獲得淨財越多越好,享受禪悅越妙越好。即使世間的福樂財富有限,我們也可以體會佛法裡的法喜,探索信仰裡的財富,享受心裡的世界,擁有全面的人間,這才是建設真正福樂財富的人間。

再說,佛教最初從印度傳到中國、韓國、日本等地,之所以能在當地社會普遍被接受,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佛教能重視資生利眾的事業,正確解決民生的問題。佛教寺院不僅是傳法、辦道的地方,往往是結合宗教、文化、藝術、教育的文化中心,並與農業生產、商業經濟以及社會福利事業相聯繫,具有多種社會功能。

甚至自古寺院建築,朱簷碧瓦,雕樑畫棟,富麗莊嚴;亭台樓閣、廊院相接,重重疊疊,幽遠深邃,因此有謂「佛門淨土」。佛門其實就是一個清淨莊嚴的世界,一個安樂富有的世界。佛教雖然主張淡泊物質,反對過份耽迷於物質享受,但在普通社會裡,適度的擁有物質文明的享受是合乎道德的;佛教雖然不太重視資用生活,但是世間還是要藉物質來表達莊嚴。一個寺廟裡,大雄寶殿如果不是巍峨堂皇,怎麼會有人來參拜?佛像如果沒有裝金,怎麼會有人尊敬?西方極樂世界因為黃金鋪地,七寶樓閣,富麗堂皇,所以才能接引眾生,欣然往生其國。

因此,佛教雖然講究個人的生活要簡單樸素,但對大眾則建廣單,接納十方大眾掛單。正如杜甫的《草堂詩》說「安得廣廈千萬間,庇蔭天下寒士俱歡顏。」佛教雖然主張出家人可以清茶淡飯,所謂「三衣一缽」、「衣單二斤半」、「頭陀十八物」,但對廣大的佛教徒要給予新的求生觀念。因為「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貧賤夫妻百事哀」,一個在家修行的人不能沒有錢財,否則如何孝養父母?如何安頓家庭的生活?何況修行辦道、布施救濟,都需要錢財作為助緣資糧。即使是國家社會的各項發展,也需要豐實的國庫作為後盾。而佛教本身必須提供弘法利生、醫療慈善、教育文化等服務來淨化社會,造福人群,如果沒有淨財,又怎能成辦這些佛教事業呢?因此,佛教不排斥錢財,只要是來路明白、用途正當的「淨財」、「善財」、「聖財」,都是佛教所容許的。

(第十次世界大會主題演說,地點:台灣)

本文摘錄自《當代人心思潮》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