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學大家好:
讀書雖可增加個人知識、技能,但若平時不用心學習,則可能會遇上「書到用時,方恨少。」的窘境。然而在民主社會裡,當擁有權力者等於知識的代言人時,一些未經深思熟慮、詳細論述的粗糙語言,卻可能造成大眾認知上的混亂,故古人又有此一說:「盡信書,不如無書。」但卻不是要人不讀書,因為古人說:「三日不讀書,面目可憎。」讓面目不再可憎的條件,不在文字的本身;而在文字背後所要傳遞的文化智慧或有實質意義的研究成果。
嚴羽《滄浪詩話》說得好:「詩有別趣,非關理也。」闡明詩歌之所以能傳誦千年,是因習誦者漸體得文字背後的意趣,而非抽象化的理論。而佛門更強調「理隨事變,事逐理融。」只在於人們會不會活用所學習的知識,及是否善於統整及管理紛亂的大小事務,這些雖非學校所能教的技能,但卻是佛門教育「做中學」想要達到的教學目標。
這樣的學習到底要如何入門呢?不必複雜化,只要個人的思惟與言行,能遵循「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運動,就是人間菩薩定慧等持的功夫,更是利益社會的生活藝術,因為這一切都需要聖者洞察世間萬象的禪定力,及安然面對及解決種種紛擾的智能,就像佛典所說「神通變動,非定不運;鎮心靜亂,非定不寂。故力為禪定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