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GO新思維》顛覆傳統的Google慈善基金會

蘇林/整理 |2007.11.09
797觀看次
字級

有別於微軟比爾蓋茲基金會、股神巴菲特成立的基金會,挾雄厚的財富不斷贊助或捐贈公益組織及個人,上市才七年的搜尋引擎公司Google,去年九月成立一個以「營利」為目標,完全顛覆傳統的慈善機構(稱為Google.org),讓一般人對「慈善」事業的看法大為改觀。

Google慈善機構第一個推動的專案,計畫開發一個超省燃料,且可接上插頭充電的油電混合汽車用引擎。和絕大部分慈善團體不同的是,Google的慈善機構,擺明以「營利」為目的,至於如何衡量「報酬」?Google.org將以更乾淨的空氣和生活品質來衡量報酬,換言之,它不是以財務的角度,而是以環境和社會的角度,來衡量究竟「賺」了多少乾淨的空氣。

Google的母企業,初期將提供約十億元美金的「創業基金」當種子,用以吸引更多的資金,投入對抗貧窮、疾病和全球暖化的工作。該基金也打算提供資金給新成立的公司,或與風險資本家建立合作夥伴關係,甚至對議會進行遊說。

換言之,這個慈善機構等於Google「轉投資」的新事業,雖然它初期不可能賺錢,而且每年還要公司撥1%盈餘挹注,但未來如果它果真賺了錢,將和一般企業一樣必須繳稅。

徹底顛覆傳統作法的Google.org,雖然以小巫見大巫的姿態推動慈善計畫,但全球NGO(非政府)及NPO(非營利)組織,均抱著拭目以待的心情,看看兩位年輕的創辦人,如何經營出一個新的公益機構運作模式。

Google的創辦人 Larry Page和 Sergey Brin認為,基金會以營利的架構為基礎,更可逐漸增加其慈善事業的廣度及彈性。例如,未來可以成立公司,販售改裝過以油電混合引擎為主的汽車,也可以用合作夥伴的名義,來融資這家車商,甚至可以雇用專家,遊說聯邦政府通過立法,授權同意給予買這種汽車的消費者減稅的優惠。

Google.org現任的執行長Larry Brilliant,是位現年六十一歲的公共衛生專家,曾經在印度的修道院學習,亦曾是美國加州矽谷的企業家。他認為,「公益企業」最終應該能夠賺錢。「但是如果不能賺錢,我們也不會介意,因為我們的目的不在於賺錢;再者,若我們無法拿回我們的資本,那有何關係?Google.org所強調的是社會報酬,而不是經濟上的報酬。」

事實上,各大小汽車公司,目前都在發展每加侖酒精燃料可跑上一百哩的汽車,但是如何讓燃料取得便利無礙,卻是個極大的挑戰。此外,如何改善「接上插頭便可充電」的功能,讓汽車可比現在的混合型電池更快速地充電,則是另一個亟待超越的障礙。

無論如何,從二○○四年Google 上市以來,Google的創辦人即告訴潛在投資者,他們計畫撥出公司1%的股分,和等值於公司1%的利潤,用於慈善事業。而且在二○○四年底前,Google.org便已開始運作。公司並計畫在接下來的二十年,仍投注資金於慈善事業,這使得其所推動的投資案,顯得生氣勃勃且充滿競爭優勢。(資料提供:喜瑪拉雅基金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