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學周記】 新登場 透過自學 培養自律能力

文/張孜寧 |2021.11.02
746觀看次
字級

文/張孜寧

在自學討論群組中,常有人提出「自學必先自律」的建議,雖然這不是必要條件,但不可否認地,「自律」確實是學習路徑上相當重要的因素。不過,我想稍稍修飾自學與自律之間的關係,我認為,自學不一定要先具備自律的特質,然而,自學卻能培養出一個人自律的能力。

在校園中的學習環境,因為有規範(校規、班規)、有督導機制(各層級老師)、有人際關係(同儕壓力),很多孩子循規蹈矩的動力根源,其實是「他律」而非「自律」。一旦少了上述這些外在力量,孩子便失去學習動力,好似「學習」這件事,是為了獲得學校、師長或同學的讚賞,或更多有形的獎勵,而不是自我肯定。這種必須用很多外力規範學習的狀況,甚至隨著年齡增長力道愈來愈強,這也是讓很多家長搖頭煩惱的地方。

在許多師長眼中,自律好像是一件很難達成的目標,常聽到大人抱怨小孩「一定要盯著才行」!然而,我卻有不同的觀察。

在今年新冠疫情最嚴重的停課期間,為了讓孩子在不出門的情況下也能持續運動,於是我們規畫每天早上從跳繩開始一天的活動。剛開始,孩子一次只能連續跳5-10下,雖然有些氣餒,卻自發性地每天都多練習幾分鐘,最後可以一口氣跳到70下。我想鼓勵他,就跟他約定如果每天都跳100下,就可以選自己喜歡的早餐。

沒想到,這個善意的出發點,卻帶來完全相反的結果。孩子為了每天都能選自己喜歡的早餐,於是把跳繩當成功課般,非常奮力練習,一開始為了要湊滿次數甚至還會賴皮,最後索性自暴自棄不跳了,即使不能選自己喜歡的早餐也無所謂。

在我深自反省這樣的反差結果時,想到曾有一位家長,在孩子興致勃勃地編著繩結時,突然對孩子說:「哎呀,夠了啦!老師說只要編50公分就夠了!」然後一把拿走孩子手上的繩結,要他繼續下一份功課!

看到問題了嗎?家長不是很希望孩子專注投入學習嗎?但我們又常基於各種理由介入或中斷他們自我規範的過程。從上述兩個例子看來,孩子本來就具有自律的能力──透過他人要求及自我評估,平衡出自己適應社會框架的方法;不過,卻很容易因為大人主觀性的介入,而摧毀孩子好不容易搭建起來的自律成果。

因此我大膽假設,倘若讓孩子自學,也許反而是培養自律習慣的開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