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遠炫
明神宗萬曆二十年時(一五九二),藩屬國朝鮮國王李昖,向宗主國大明帝國求救,希望發兵支援朝鮮打退入侵的日本收復領土。日本關白(相當宰相)豐臣秀吉,傾全國兵力組成九個軍與一個水路軍,超過十五萬人的大軍與船艦,海陸並進三路進攻,以速戰速決方式,占領朝鮮國土,最終目的劍指明朝,征服世界。
明思宗嘉靖皇帝時代,中國海商的船隊中雇用了失去領主的日本浪人,就憑藉著手上的武士刀,威脅東南海面,甚至幾十個浪人就可與上千名明朝官兵周旋,讓明朝吃盡苦頭。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為了解決國內嚴重的經濟問題,決定借道朝鮮攻打明朝。
朝鮮國王李氏王朝的宣祖李昖不願背叛宗主國,自稱太閣(退休的關白)的豐臣秀吉聯合諸大名(諸侯),每三個男丁中就抽一個男丁當兵,組成十五萬八千多人的野戰兵力,加上後勤兵力約十萬與水師,總數將近三十萬,要一舉拿下不聽話的朝鮮。
明太祖朱元璋敕封朝鮮國之後,將朝鮮列為永不征伐國家,朝鮮免於戰爭威脅,卻也因此逐漸喪失對付入侵者的能力,而且朝鮮內部朋黨鬥爭,東人黨與西人黨立場分明,東人黨又生出南人黨與北人黨支派,只爭政黨利益,不顧國家發展,就連該不該告訴明朝,日本人打算要假道攻明,也話到嘴邊說不出口。
但朝鮮國不說,萬曆皇帝卻透過許多管道,非常清楚日本想要攻打明朝的計畫。
琉球國王與旅居日本的明朝商人、僑民,甚至是朝廷派出的間諜等,透過管道把日本侵華的機密消息帶回國內。
當日本以秋風掃落葉之姿,短短兩個多月就攻占朝鮮王京(今首爾)、開城與平壤三大城,連兩個王子都遭俘虜,李昖逃到靠近遼東的義州,向明朝求救。
萬曆皇帝下令,由訓練遼東騎兵的副總兵祖承訓等人,率千名騎兵渡過鴨綠江進行救援,這個行動是要安朝鮮國王的心,也要看看日本人的實力在哪裡,萬曆二十年,朝鮮戰爭、壬辰倭亂、文祿之役正式展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