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羿瓅
都是因為秋天,文人才會在這金風送爽、大地鋪滿橘黃的時節,被濃重色彩和碧朗雲天所震,於是文思泉湧,執起妙筆「美秋」一番。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王勃敘寫這季節碧空映水有多麼美;范仲淹〈蘇幕遮〉詞:「碧雲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山映斜陽天接水。」簡潔優美的白描,彷若要掬出一把秋色來;蘇軾〈南鄉子〉詞也云:「霜降水痕收。淺碧鱗鱗露遠洲。」更呈現了深秋沙洲幽遠朦朧的美。
儘管帶著點愁,而楓在此時宛如耀眼明星,如魚玄機「楓葉千枝復萬枝,江橋掩映暮帆遲」、杜牧「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皆描寫登高賞楓,熱情看層林盡染,拜倒在秋的神韻裡。
都是因為秋天,文人才會在這蕭瑟冷寂、即將進入嚴冬時節,覺似人生逐漸邁向老年,或因思念、哀感自身境遇,不免要「悲秋」一番。
秋天的意象一般是悲傷的,早在《詩經》裡就言「秋日淒淒」,漢武帝劉徹〈秋風辭〉也道:「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他在盛宴的熱鬧及蕭颯秋風中感嘆,歡樂過頭哀傷多,歲月流逝人老去,情景交融,是悲秋代表作。「唯將滿鬢雪,明日對秋風。」則是李益在立秋時苦澀的回顧過去,覺得無愧於心,仍瞻望未來。
詩聖杜甫被詩評家推崇為古今七律第一的〈登高〉詩,則寫實了大地蒼闊與猿鳥哀鳴,尤其「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台」一聯,更道盡蕭瑟的秋景與漂泊、悲抑的自己,兩相映愁。
十八歲的李清照婚後和丈夫分離,適逢重陽佳節,秋風瘦菊,倍感思念,遂留下千古名詞:「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而「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出自杜甫〈月夜憶舍弟〉,以白露節氣映襯出思鄉懷人、靜謐悠遠的味道。
都是因為秋天,文人才能藉她多樣面貌,產出滿滿風情但具不同觀點的佳作,特別是賦予新氣象、正能量的,引領大眾「可秋」一番。
楊萬里〈秋涼晚步〉:「秋氣堪悲未必然,輕寒正是可人天。綠池落盡紅蕖卻,荷葉猶開最小錢。」開頭便揭示:不必悲秋,此時氣候是有點兒冷,但十分宜人;紅荷雖落盡,卻也有新長出的,仍然生機勃勃。事實上這烘托出的,正是詩人豁達的生活態度。
劉禹錫因改革失敗被貶出朝廷,有志難伸,然而他一向與眾不同,不會人云亦云。幾經折騰後,復貶朗州,寫下〈秋詞〉二首,先是將秋的美麗躍出紙上:「山明水淨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又說「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劉禹錫不惆悵,認為秋勝過春,秋高氣爽,群鶴推開層雲直上雲霄,他寫詩的靈感也被激發得飛向藍天。處困境仍不傷懷,讓人彷彿看見一股樂觀的正向豪氣,直直沖上天際!
蘇軾讚譽王維「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我們從〈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便可充分感受。傍晚山中剛下過雨,月泉松石各擅勝場,夜涼如洗,平添秋意,你是否也聞到、看見那沁人心脾的清新呢?一起沉浸於秋所賜予的氛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