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珍妮佛
昨天家族聚餐時,弟弟拿起桌上的瓶裝飲料,認真端詳起瓶身上的文字,我打趣問他:「什麼時候變得這麼有食安觀念?吃東西之前還要先研究食物成分喔?」弟弟說,他是在搜尋外包裝的保存期限,而這個習慣,則是被客人訓練出來的。
弟弟是一名廚房設備的維修人員,工作內容是負責到府維修故障的瓦斯爐等相關設備,偶爾在完成工作之後,熱心的客人會招待他吃些小點心或是喝杯飲料。某個炎炎夏日,他拿了客人給的運動飲料在車上邊喝邊心存感激之際,無意間瞥見瓶身上打印的保存期限,竟已經逾期兩年多了!當下他除了「心理影響生理」,趕緊到附近找廁所之外,心裡也挺受傷的。
就是那次「一朝被蛇咬」的經驗,讓他養成食用任何東西之前,都會先查看保存期限的習慣。
弟弟還跟我們分享,他前些日子到一處豪宅維修洗碗機,那家太太很熱情地一定要送他一箱葡萄,儘管弟弟極力婉拒,最後還是拗不過她的堅持。只是當弟弟將葡萄帶回家時,卻發現幾乎都已經發霉或是爛掉了,只能拿到社區的廚餘桶丟棄,當然心情也大受影響。
我們聽得忿忿不平之際,弟弟說,其實這些只是偶發的「個案」,絕大多數的客人都還是很友善體貼的。每次遇到好心又客氣的客戶時,弟弟都會因為自己認真辛苦地工作,能得到善意的回饋和認可而「足感心」,對於這些偶爾發生的小插曲,也就看得雲淡風輕了!
或許,客人提供過期品或不良品,真的是無心之過而非刻意為之,但是弟弟的經驗談也讓我學到了一件事,就像商家的廣告詞:「自己敢吃的,才可以賣給客人。」在贈予他人任何東西之前,一定要先檢查確認──「自己會吃的,才可以送給別人」。畢竟「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千萬不要因為一時不察,反而壞了原先餽贈的那分好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