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蔡志鏗
時下流行要過有「儀式感」的生活,那是什麼意思呢?我個人的解讀是: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特定的情況,跟特定的人從事特定的活動。如果這樣的定義是正確的,那麼,我每次回彰化老家省親,也是過著頗有「儀式感」的鄉居生活。
每次回彰化老家,除了陪伴媽媽以外,我必定會做一件事,那就是到村子裡的理髮店「剃頭」。這是每次返鄉必不可或缺的,而且已經形成像是歲時節令般的傳統儀式,非做不可,否則心中就會有怪怪的,好像有點不完美,有種若有所失的感覺。
台北的理髮店到處林立,從傳統家庭理髮、連鎖名店,到便宜又快速的「快剪店」,應有盡有,任君挑選,但是除非萬不得已,否則我從來不在台北理頭髮。
從小就習慣在村子裡「剃頭」,那時候學校要服裝儀容檢查,印象中大家都會成群結隊一起去「剃頭」,那種邊玩鬧邊「剃頭」的熱鬧景象,至今彷彿仍歷歷在目。
長大離鄉後,到外地讀書、工作,但我還是習慣大老遠回到老家「剃頭」。把頭髮交給鄉下理髮店的師傅,我比較放心,也習慣那種慢條斯理卻充滿親切感的氛圍。
鄉下的理髮店只有一位師傅,他工作的態度謹慎又細心,理一個頭,大約要一個多小時,這跟都會裡的「快剪十分鐘」天差地別。剛開始,我也不習慣這麼緩慢的速度,但是慢慢地,我不但習慣了這種慢剪的節奏,甚至有點享受在那種氛圍中。
理髮嘛!何必匆匆忙忙,又何必你催我趕的呢?鄉居生活,唯有慢慢來,才有慢活的味道,不是嗎?
仔細觀察鄉下師傅「剃頭」之所以慢,應該跟他的工作態度有關。他把每個客人的頭都當成是一件藝術品,把「剃頭」的過程視為藝術創作,因此慢慢剪、慢慢修,慢慢雕琢也慢慢洗,哪怕已經洗過頭了,他還是要拿出剪子,把幾根看不順眼的頭髮再修剪掉。
光顧鄉下的理髮店,不只是剃頭,還在陶冶一種生活步調跟態度,也是在享受慢活。這是講求速度,一切都要快的台北人,想不到也享受不到的生活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