猞猁 謹慎又狡猾的大貓

文/楊喬 |2021.10.24
5396觀看次
字級
歐亞大山貓的四肢較長。圖/網路

文/楊喬

屬於貓科動物的歐亞大山貓,別名林㹭、猞猁、猞猁猻,分布區域幾乎遍及整個北半球,包括歐洲西部到西伯利亞東部、亞洲西藏及北非北部等地區的森林、灌木林及山坡多石地帶,都有牠的蹤跡。

可惜猞猁因為擁有美麗的皮毛,經常遭到人類大量獵捕,同時,也被以侵擾家畜為由,遭到人類獵殺,因而在歐洲多數地區已經絕跡,目前,德國、奧地利、瑞典等國家,都在進行復育。

外形如放大版的家貓

猞猁的外形像放大版的家貓,體形則像縮小版的老虎,其身體粗壯,四肢頗長,屬於中型猛獸。其頭加軀幹,身高80~130公分,尾長11~25公分,肩高60~75公分,體重8~38公斤,皮毛長而密,毛色繁複多變化。

頭背上體有淺棕色、灰褐色,或介於兩者之間的顏色,有些則灑有深棕色的斑點,以利於隱蔽和覓食;腹面則為灰黃或淺白色。

猞猁尾巴短粗,黑色尾尖呈鈍圓形。耳基寬,但在耳朵尖端,聳立一撮長約4~5公分的黑色筆毛(又稱「銷羽毛」),間或夾雜幾根白毛,很像戲劇中武生頭盔上的翎子,為其增添幾分威嚴的氣勢。

毛皮如包覆雪衣雪靴

猞猁的耳殼和筆毛,就像雷達一般,能夠隨時迎向聲源的方向調整,有收集音波的作用,如果失去耳尖上的筆毛,就會影響猞猁的聽力。兩頰下垂的長毛,主要為適應嚴寒的氣候。眼周毛色偏白,兩頰具有2~3列明顯的棕黑色縱紋。

猞猁腿長腳大,不僅身有厚毛,大爪子上也包覆著長而密的茸茸獸毛,腳掌上更覆滿密毛,腳趾則向外伸張,相當於穿著雪靴的效果,以便在深雪中行走。

猞猁為喜寒動物,從海拔數百公尺的平原,到海拔5000公尺的高山,均可發現其足跡。即使在北緯30度以南,也是棲居在寒冷的高山地帶,是生長在緯度最北的貓科動物。

可數日不食靜待獵物

猞猁為夜行性動物,聽視覺發達,行動方式隱蔽,除會游泳爬樹,在平坦地上奔跑速度,可達時速80公里。猞猁通常在夜間到清晨進行覓食活動,一天的覓食範圍約10公里。

猞猁為肉食性動物,喜歡獨自棲居於森林灌叢地帶或山岩上,巢穴多築在岩縫石洞內,擅長於攀爬及游泳,耐饑餓,可在一處不動不食靜臥數日,等待獵物出現,再出其不意的衝上前去。

在野外,猞猁最常捕獵大小有蹄類、野兔、囓齒類動物及鳥類,也會捕食小野豬和小鹿,甚至可以捕捉體型較自己大3、4倍的獵物。捕獵到獵物後,猞猁會叼著拖到幾百公尺外的地區再進食,有時也會把剩餘部分保留起來。

一擊不中等待下一次

在捕捉獵物時,猞猁常借助草叢、灌木叢、石頭、大樹等物作為掩體,埋伏在獵物經常路過的地方,有時靜臥等候幾個晝夜,兩眼警惕地注視著四周的動靜。

當獵物出現卻一躍撲空,突擊失敗,猞猁並不會窮追不捨,而會再回到原處,耐心地等待下一次機會。有時候,牠也會躡手躡腳,潛近正在專心進食的獵物旁,冷不防地猛撲過去,使獵物束手就擒。

猞猁雖擅於游泳,但不輕易下水。牠也是出色的爬樹高手,甚至可以從一棵樹縱跳到另一棵樹上,所以能捕食樹梢上的鳥類,尤其是在夜間,當樹林中的鳥類進入夢鄉之際,便是猞猁伸出利爪獵取食物的時刻。

雌獸較雄獸早熟一年

猞猁的交配季節,一般在1~3月,幼仔出生於4~6月,懷孕期67~74天,一胎可生1~4隻小嵬(通常為2~3隻),出生時的體重約250公克,經過12天睜眼,50天即可吃固體食物,3個月斷奶,跟隨猞猁媽媽學習捕獵、覓食,直到雌猞猁下一生殖季前離開。不過,有時為了提高生存機率,猞猁母子會繼續生活幾周甚至幾個月。

猞猁幼嵬通常在出生後第2、3年,即顯現性成熟,其中雌猞猁較早熟,需要20~24個月,雄猞猁要長達30~34個月,才可達到性成熟。野外的猞猁,壽命可達12~15年;而在圈養狀態下,則能存活24年。



遇險時爬上樹或假死

猞猁的族群密度,會隨著食物數量而變動,大約每10~100平方公里1隻,雄貓的活動範圍,平均264平方公里,雌貓的活動範圍,平均168平方公里,其中約有72平方公里的核心區域,不會與其他個體的活動範圍重疊。

在自然界中,虎、豹、雪豹、熊等大型猛獸,都是猞猁的天敵。猞猁的性情狡猾又謹慎,當遇到危險時,會迅速逃到樹上躲避,有時還會躺在地上假死,躲避敵人的攻擊和傷害。

猞猁曾在歐亞大陸大部分森林、灌叢和岩石地帶快樂生活,然而,因人類活動範圍擴張,使得森林棲地破碎化和縮小,導致猞猁的棲息地愈來愈少,獵物也不如過去豐富,有時不得不對人類飼養的牲畜下手,因此常成為牧場主人獵槍下的犧牲品。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