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
(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從「生命的永續」到「修行的永續」
在上周的文章中,我們討論了「念佛修行」與「生命永續」之間的內在關連性,同時也進一步說明了「念佛修行」法門在此一內在關連性當中的重大意義及功德。現在我再以「從『生命的永續』到『修行的永續』」為理解進路,做一個綜合的解說。
就佛法勝義諦的層次而論,有情生命的實相︱︱如《般若心經》所云︱︱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或者如《中論》所云︱︱是「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一、不異、不去、不來」的。
而從世俗諦的層次來看,有情生命的現象是「緣起緣滅」的,有生有死,生死交替,所以有「分段生死」。總而言之,不論是從勝義諦、還是從世俗諦而論,有情的生命都不是「斷滅的」,如《金剛經》所云:「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對於一般大眾而言,「不生不滅」與「緣起緣滅」在乍看之下,彼此之間似乎兩相矛盾,其實二者是生命實相之一體兩面。我們要如何正確理解「不生不滅」與「緣起緣滅」的意涵?先解釋「不生不滅」的意涵,淺白地說,有情眾生的內在靈性生命,並不是被所謂的「上帝」或「造物主」所創造的,這就是「不生」的意涵;在此同時,有情的靈性生命,也不會被任何力量所摧毀滅除,這就是「不滅」的意涵,所以合起來說「不生不滅」。此一「不生不滅」的生命實相,無以名之,而假名為「佛性」,是屬於勝義諦層次的義理及見地。
再來解釋「緣起緣滅」的意涵,雖然在義理上,有情眾生的內在靈性生命(亦即「佛性」)是不生不滅的,但是在事相上,有情眾生由於無明煩惱的汙染以及牽引,則會隨順其個別的業力因緣,輾轉沉浮於六道世間,而經歷無窮無盡的「分段生死」,這就是「緣起緣滅」的意涵。此一「緣起緣滅」的生死輪迴現象,是屬於世俗諦層次的理解。
從佛法的生命二重觀綜合而論,「不生不滅」與「緣起緣滅」是有情生命的一體兩面。生命之實相是「不生不滅」,而且無始無終、無窮無盡的;然而,有情眾生因為無明煩惱的汙染與牽引,而在流轉世間時所感應的色身,會不斷地經歷「生、老、病、死」的過程。也因為肉體的生命是物質的結構,必然有其相應的使用年限,而且在一期生命當中會經歷耗損、疾病、老化、衰竭,最終步入死亡,再展開下一期的生命。
有情凡夫的生命,就如此地生生死死、生死交替,一期接著一期地輾轉延續下去,這就是「分段生死」的現象。如果將有情的生命一期、一期個別分開地看,每一期生命都落在六道中不同的世界與時空,似乎是個別獨立的;但是如果縱觀十方、橫貫三世來看,有情生命的內在,有其不可切割的連續性。
一言以蔽之,有情的生命本來就是永續的,然而極為弔詭的是,大家對於生命的經營卻沒有永續,也因此不斷地在生死大海中流轉沉浮,永無出期。一旦我們理解了「生命永續」箇中的玄機與奧義,就應該要改弦更張,不但對於自我「生命的經營」要永續,而且對於「佛法的修持」也要永續,也就是,從理解「生命的永續」,再進展到追求生生世世「修行的永續」,這就是生命的終極出路。
然而,於現實事相上,在追求生生世世「永續修行」的過程中,會面臨一項極大的挑戰,那就是「分段生死」的障礙。譬如一位行者累積了一生一世的佛法修行功夫與成果,可能在那一期生命結束之後,因為有「隔陰之迷」而忘失了,到了下一期生命就不得不從頭再來。他也有可能不幸退轉,乃至於墮落等等,不一而足。
一位行者在佛法修證的道路上,如何能保證生生世世都持續不斷?在這個關鍵問題上,就顯示出《闍尼沙經》中所述佛陀為弟子們授記的深層意涵,以及「念佛修行」法門的殊勝與重要性了。佛陀為弟子們授記,在他們命終的時候,預言其命終之後的去處,還包括他們斷了什麼煩惱,證得了四果中的哪一個果位,是否還會再來人間,一次或七次等等,這些都是佛陀對弟子們生生世世「永續修行」佛法的一種印證與保證,並不因為有「分段生死」而構成修行的障礙,同時也是對弟子們的進一步指導、勉勵與鼓舞。
而這一種能夠生生世世「永續修行」佛法的保證,就建立在「念佛修行」的法門上,也就是,一心繫念佛陀的慈悲、智慧與功德,就可以突破「分段生死」的侷限,而將修持的功夫貫穿於三世生命,能夠生生世世持續不斷,終至解脫。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