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好的時光」記者會中,問導演侯孝賢:「究竟什麼是最好的時光?」侯導說:「只要是過去了的、不能重來一次的記憶,就是最好的時光!」
好難得等到了一部台灣大導新作、百分百的國片。這個版本共長140分鐘,分成「戀愛夢」、「自由夢」、「青春夢」三段詮釋,各自獨立的故事,分別發生在1911台北大稻埕、1966台灣中南部和現在2005年的台北。
最多觀眾喜歡第一段播放的1966戀愛夢,成因不外乎這個生活清苦、單純而充滿希望的年代,最討喜。導演在近乎單調的撞球場計分小姐生活中,加了簡單的調劑方式──寫信和聽音樂;最能品嘗出生活好滋味的,也是戲中僅有的2個飯局──吃老闆娘親手煮的第一餐飯。和不遠千里找到我的阿震,在麵攤吃ㄧ碗米粉湯加大滷蛋。
導演最大膽的創意在1911自由夢中展現,他將所有演員消音,所有半文言的對白,在演員無聲的說完之後,再用全銀幕字幕秀出。為何要這樣處理?我想,演員聲音部分的表演,很難做出那年代正確的口音是其一,一幕幕近鏡頭全在窄小室內拍得精緻,讓你專心看是其二。
第三段2005青春夢以頹廢、病態、紊亂形容台北的人和景,看完的人可以藉導演的闡述思考:我們要這樣過生活嗎?即使是癲癇患者、早產兒、社會弱勢,也應擁有「最好的時光」的追求權利,這是自身的一分責任、一分自我要求。
女主角舒淇演得的確出色,純情的秀美可愛、婉約的藝妓悲情、殘缺的靖放蕩;片中的情感真摯,兩次藝妓彈唱歌謠時,面部的表情專注,愛戀和絕望的層次卻錯落分明。
男主角張震具憂鬱特質,演清末詩人最傳神。他認為:「用力活在當下,就是最好的時光。」
時間會讓該發生的發生,不該發生的消逝,時間是許多問題,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