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官媒以「精神鴉片」形容讓青少年沉迷的網路遊戲。圖/法新社
中國大陸嚴格管制未成年者的電子遊戲時間。圖/法新社
編譯/韋士塔
中國大陸市場龐大,電子遊戲產業也蓬勃發展,騰訊等科技公司已成為全球遊戲產業的要角。然而,近來當局祭出嚴格的禁令,不僅抑制了遊戲產業的成長,也未必能達到這項政策的目的,因為強行壓制的結果,可能導致遊戲轉為地下化,原本的玩家也可能轉向其他領域,甚至影響民眾的社交活動,衍生更多亂象。
北京當局從2019年開始,管制未成年人的遊戲時間,近來更限制18歲以下者,每周只能在周末規定的時間內玩3個小時。一名遊戲產業的人士指出:「近年來,遊戲產業一直沒什麼好消息,政府每次推出新政策,對我們而言都像是世界末日。」
大陸目前每天仍有數億人在玩電子遊戲,許多未成年人也一直設法繞過政府的封鎖。專家指出,大陸經濟快速成長之際,許多人被迫長時間工作,電子遊戲因而成為重要的娛樂來源,更發展為重要的社交管道。
但快速興起的電競產業,正面臨巨大衝擊。據統計,2020年中國大陸電子遊戲用戶已逼近5億人,電競市場規模突破7000億美元,超越北美成為全球最大電競市場。近年來,中國大陸電競產業在新興技術的推動下,持續穩步提升,但業界人士表示,政府的新規定可能扼殺電競產業的成長。
而在另一方面,對電子遊戲的負面影響,官員和家長始終難以放心,例如成癮、注意力不集中、影響學業和正常社交生活等,官方媒體甚至以「精神鴉片」、「電子毒品」來描述電子遊戲。
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上任以來,政府以更權威的方式干預人們的生活和娛樂活動,包括對電子遊戲的管控。政府認為,放任電子遊戲領域發展,後果可能足以威脅共產黨文化和道德觀,成為嚴重的社會弊病。
眾多遊戲玩家在社群媒體表達不滿,遊戲公司的股價也因此暴跌;然而,在大陸的體制下,即使民眾感到不滿,也只能順從政府的要求。此外,新的限制措施對多數成年人來說,影響並不大。
業界人士坦言,遊戲確實有一些缺點,許多公司推出免費的遊戲,卻設法讓玩家支付額外費用。然而,透過法規強制禁止青少年玩遊戲,有時可能造成反效果,例如許多業者以付費方式幫青少年繞過禁令,讓未成年者租用成年人的帳號。
一名玩家指出,大陸過去曾對PlayStation等遊戲主機頒布禁令,結果反而助長免費手遊的興起;新的禁令,可能讓玩家產生補償心理,一旦有機會就設法彌補失去的遊戲時間,可能更沉迷於遊戲,或者投入過多金錢。
這名玩家表示,遊戲是許多大陸民眾暫時忘卻學業、工作壓力,以及進入社交世界的途徑,「以前我放學後只能獨自一人,但我在遊戲的世界裡能結識許多朋友,就不會覺得那麼孤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