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扈嘉仁
疫情中的生活,像是在三坪大的房間,不停按著下一頁,只要按F5更新,就迎來新的一天。身體不再通勤以後,大腦和手機的同步率來到未曾達到過的高峰,隨著又一次更新日期,新聞又提及了新的死亡人數,某店的店租到期決定歇業……手機連著Wi-Fi的圖示,好像在證明這世界,還在緩緩的走著,靜止的房間也顯得格外諷刺,外頭的劫難似乎與我有關,卻隨著我被按下第五十七次還五十八次的下一頁,日期、死亡人數和財務赤字,都開始固定成一連串無聊的數據。
一個多月來涉足戶外,我都當作為房間進行補給,習慣了大隱的我,看得淡漠也理所當然。那天在家門口的早餐店買早餐,戴著口罩,也不敢和旁人搭上半句話。我排在最前面,後頭還等著兩三位客人,等了十來分鐘還沒等到餐點,才不太耐煩詢問的,沒想到煎鍋前的老闆卻還要我等等,說給孩子們的午餐做完,再來處理我們的單。老闆用不算太客氣的語調提醒,我才注意到,沾滿油漬的櫃檯,此時已疊排了大大小小的餐盒,還有一個裝沒多少零錢的捐贈箱。所謂「孩子」,指的當然也不是老闆自己的小孩,心情從憤怒轉為震驚,又再轉為揪心。
站我後面原本作勢要走的客人聽了,也把眼睛睜得老大,選擇安靜的等;滿身大汗的老闆,卻連一眼也沒瞥向我們這裡。四面牆的世界讓我的心變得封閉,我每天都在獲取資訊,我知道貧窮與停工,此刻有人拉上鐵門,有人正失去住所,牆壁卻讓那些聲音被隔絕在外了。冷氣還在房間內來回的吹,有人卻站在煎鍋前忍受悶熱,也不在乎他的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