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自中國內地的玄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黃」(Rehmannia glutinosa Libosch.),長久以來一直是一種重要的常用中藥材。依照製作方法的差異,可分為:新鮮不做任何處理的生地黃,經烘焙晒乾的乾地黃,以及用酒、甘草及其他藥材蒸製而成的熟地黃,各具不同的藥效。
開白花的毛地黃較為少見。
與地黃同屬一科、葉片形態近似但全株被毛的「毛地黃」,原產於西歐,也是該地區的重要藥材,葉入藥當強心劑使用的歷史十分久遠。一九一一年始由日人引進台灣種植,起初大概是著眼於其作為藥材的未來經濟潛力。原產地歐洲屬溫帶地區,台灣只有高海拔的山區具備類似的生態條件。因此引進後,在當時的三大林場伐木跡地,特別是大雪山林場、阿里山林場等中南部兩千公尺山區試種。結果不但栽植成功,後來還變成高海拔地區生態災難的「禍首」之一,這恐怕是引種者始料未及的。
多數毛地黃花呈紫紅色,花形優美,盛開時極為豔麗,也直接促成了本植物被大量引至其他地區栽種。毛地黃耐寒、耐旱,引進當時並未同步引進天敵,在台灣中、高海拔地區可謂生長、繁殖無礙。且其種子產量驚人,每一單株每年可孕育數十萬種子,細小的種子可隨風傳布。目前,毛地黃已是全台中、高海拔地區林下及開闊地最優勢的植物群落,其族群的擴張力卻仍顯方興未艾,占據許多台灣原生植物的生育地,排擠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間,成為中、高海拔地區最具威脅性的入侵物種。
(遠流出版公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