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子」式的制藝結構
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一書中,為我們解說了八股文章的書寫布局:原、反、正、推。在小說世界裡,清初吳敬梓作《儒林外史》,對八股制藝導致文人普遍的精神荒謬與荒蕪,進行了一場百年沉思。
他將一大群秀才散放在明末清初八十年間,四代儒林的科舉志業裡。從第一回寫王冕牧牛畫荷的生活境界,開始敷陳全書大義,在結構上像是八股文的「原題」。
以下至第七回講周進、范進等一班人熱中舉業的貪婪與勢利,是反面入筆的具體寫照。至三十一回杜少卿的出場,一般視此人為作者自況,這個角色的自傲與曠達,也呼應了八股文體結構的「正」字原則,將文章內容回歸到正題。
繼之而起的是文人的相繼沉淪,其敘事方向匯聚在八股斫傷人性的母題上,窮形盡象地發揮。行文理路頗似唐宋舊籍中摺扇式的裝幀,依正反摺疊而推陳開來,古人特稱之為「葉子」。
藉八股文章的體制來批判八股取士,可謂反諷藝術中的一絕。其結構之美所透露的歷史悲涼感,事實上早已超越了作家個人的一切功名與毀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