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思微兒
幾位媽媽在社區中庭聊開了,好幾家的孩子,都是今年面臨就業的社會新鮮人,卻偏偏遇上了「後疫時代」,全球經濟的停擺與震盪,讓孩子們找工作的困難度大大增加。
媽媽們憂心忡忡地各抒「子況」:有去年研究所畢業之後就一直處於待業狀況中的,有才剛進公司沒兩個月就「被離職」返家的,有遍尋不著適當工作乾脆日夜打遊戲解悶的……或許是找工作的挫折感太重,不少孩子因此灰心喪志,整個人變得消極頹廢,讓父母們煩惱不已。
孩子的事向來就是媽媽的事,我甚至覺得,我們這些為娘的可能比孩子們更焦慮。在大家輪流大吐苦水時,兒子已經宅在家裡好一陣子的陳太太下了個結論:「雖然他們很不幸地碰上了這個疫情,但也算很幸運地生在這個年代,每個孩子都有我們這些父母可以靠!」
顯然,不少媽媽都頗為認同這種論調,紛紛附議:「我先生就說他不打算退休了,要活到老、做到老」、「我也跟我女兒說慢慢來、沒關係,反正爸媽一直都在」……我卻因為聽到「還好孩子還有我們」而不禁背脊一涼!
不樂觀的大環境確實是個嚴峻的考驗,但孩子們如果因為可以靠父母而覺得「無要無緊」,即使找不到工作、長期賦閒在家也沒關係,那我反倒覺得這可就大大有關係了。
過去,我們一但從學校畢業、卸下學生身分後,就不好意思再當「伸手牌」。投入職場時或許不見得背負家計的壓力,但都有著「經濟獨立,好減輕家中負擔」的自我期許,所以都很積極地找工作就業。如果現在的孩子,因為有我們撐腰而不再有「自力更生」的想法,這樣的父母,到底算是一座靠山,還是絆腳石呢?
少子化的時代,每個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中寶貝,捨不得苛責、盡可能呵護,也無怨無悔地支持著他們。但是,一直提醒子女,我們會是他們永遠的後盾、絕不斷電的金援,讓他們「有恃無恐」,或許可以減輕孩子求職路上的壓力,會不會也因此讓他們鬆懈了意志力和責任感,不知不覺中就「被」淪為啃老族了?相較於這場可怕的疫情,這會不會是比不幸更不幸的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