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協百年 台灣音樂館辦特展 聆聽台灣百年音樂組曲

曹麗蕙 |2021.09.30
969觀看次
字級
「文協百年特展-新文化觀點 台灣音樂一百年」即日起在台北市中山堂迴廊展出。圖/傳藝中心提供

【記者曹麗蕙台北報導】你知道台灣第一個管弦樂團名稱?最早登上國家音樂廳的陣頭團體是誰?由台灣音樂館主辦的「文協百年特展-新文化觀點,台灣音樂一百年」即日起在台北市中山堂登場,呈現了音樂史上的各種「台灣第一」。文化部次長蕭宗煌表示,希望透過展覽見證台灣音樂的近代史發展,並藉由交流思辨,激發下一個台灣音樂一百年。

蕭宗煌指出,台灣音樂發展與1921年台灣文化協會的成立及社會脈絡習習相關,當時身處日本殖民時期,為了爭取參政的自主權及迎接文化啟蒙的新時代,文協的倡議者之一蔣渭水創作了《台灣文化協會會歌》歌詞,蔡培火則創作《台灣自治歌》及《咱台灣》,為最早描述台灣景色與物產的在地主體性歌謡。

他說,不僅如此,早至1914年何阿文等客籍藝人,遠赴日本東京錄製唱片留下台灣現存最早錄音史料;1921-1922年日本學者北里闌在台灣錄下島內原住民音樂;1920年台灣第一位留日學習西方現代音樂的張福興,創辦了台灣第一個管弦樂團「玲瓏會」,1922年他更帶著風琴進入日月潭水社進行卲族音樂採譜與記錄;以及莊永明講述「以音樂回首台灣文協100年」珍貴歷史影像與歌曲等等,都是台灣百年音樂史上極其寶貴的紀錄。

傳藝中心主任陳悅宜指出,特展邀請台灣師範大學教授呂鈺秀擔任策展人,蒐集音樂歷史上各種的台灣第一,例如最早的本土錄音是客家民謠、最早登上兩廳院的陣頭音樂、第一位得到金曲獎的歌手,以及周杰倫第一張唱片的介紹等等,讓大眾認識台灣文化協會的啟蒙精神與台灣音樂的重要性。

呂鈺秀說,1921年的新文化運動,是一個文化啟蒙的運動,在音樂上帶進來的是系統化、精準化的西式音樂,以及大眾化、商品化的現代流行音樂,這兩種音樂在這一百年來不斷地生根發芽,也逐漸本土化。同時,新文化觀點帶來的新思潮,也為傳統音樂帶來很多新的契機,這樣的改變都將可以在展覽中細細品味。

傳藝中心表示,特展自即日起至11月07日於台北市中山堂2樓展覽室暨迴廊展出,現場除了展示傳藝中心蒐藏的相關音樂文物外,也有來自李天祿布袋戲文物館、九天民俗技藝團、張連昌薩克斯風博物館等各界鼎力相助出借的珍寶,同時結合影像及音樂互動裝置,讓觀眾除了閱讀每則故事,也可聆聽每首音樂片段,享受聽覺與視覺的雙重饗宴。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