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一然
小時候,老家的豬舍周遭就是菜圃,澆水、施水肥及照護都很方便,當然採收時更便利,隨時都有新鮮的菜蔬可下鍋。
春天播種後,約到六、七月間,各種瓜類相繼成熟時就可採收了!冬瓜、西瓜、南瓜、苦瓜、菜瓜、胡瓜、蛇瓜、葫蘆瓜……都是家裡固定栽種的瓜類。
除了瓜肉可食用,好的瓜子用來播種,炒熟後是喝茶聊天閒嗑牙時的聖品。此外,有些瓜類能製作成水瓢及菜瓜布,充分利用了辛苦栽種的農作物,這是先人的智慧,更具環保概念。
胡瓜、菜瓜通常會特意留幾個,讓它們在瓜藤上更成熟一點再採收。當菜瓜老了、瓜肉纖維化後,雖無法食用,卻是做菜瓜布的上上之材。菜瓜布約有成人手掌兩倍長,洗碗盤、刷鍋子都很好用,而且方便保存,常年不破不壞。
在塑膠用品還未普及前,很多櫥櫃、竹筷都是自製的,水瓢也不例外。水瓢,台語有水杓、戽杓、水酷仔等稱呼,客語則叫杓麻。熟成的胡瓜採收後,先在烈日下曝晒三五天,外表會呈現漂亮的橙黃色,再用鋸子剖成兩半,挖掉瓜肉及種子,就是經久耐用的水瓢了!用來淘水不燙手又輕便。
鋸開硬綁綁的胡瓜得有些技巧,光靠一個人無法獨立作業,大多由大人操鋸,兩個小孩一左一右幫忙扶著胡瓜。其實孩童人小力氣弱,根本幫不上什麼大忙,看熱鬧成分居多,不過這種溫馨有趣的場面,卻一直深深印在我腦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