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號是封建帝王用以記載在位之年的名號,是中國歷史上記述年代的一種特有標識。中國正式設置年號始於漢武帝,止於清末溥儀帝,歷時長達二○五一年,此間先後出現的年號約為七○八個。
年號的重要作用是「彰述德美,昭著祥異」。歷代帝王對年號的命名都極為重視,所用年號多含有祈禱吉祥、粉飾太平、希冀國泰民安、企望國運昌盛和顯示皇帝威嚴的意義。
帝王的年號一般由兩個字組成,但也有少數是三個字、四個字、甚至六個字的。三個字的如南朝梁武帝的「中大同」等;四個字的如北魏太武帝的「太平真君」、宋真宗的「大中祥符」等;六個字的如西夏景宗的「天授禮法延祚」等。自漢武帝興起年號以來,除極個別帝王沒有年號外,許多帝王不止使用過一個年號。如漢武帝、晉惠帝、唐高宗就分別用過十一、十一、十四個年號,而武則天更是用過十七個年號。在短時間內更換年號最多的是晉惠帝,他在西元三○四年的一年中,就用了四個年號。當然,也有數十年「一貫制」從一而終的年號,如清玄燁的年號「康熙」,一用就是六十一年。
政局動盪是年號頻繁變更的主要原因,自然災害、帝王身體不佳等等,也都可能導致變更新的年號。如西元前七○年,昌樂等四十九郡發生七級強烈地震,造成六千多人死亡,嚇得遠在京城長安的漢宣帝劉詢五天未敢進入正殿,並且荒唐地召集文武大臣商討更改年號,於次年將年號「本始」改成了「地節」。然而更改年號沒能阻止自然災害的發生,「地節」三年又發生了地震。
有的年號特別受到青睞,被多次重複使用。如「建興」這個年號被反復使用過十一次,「建平」、「太平」也被先後使用過八次。由於年號的重複使用,給今天進行歷史研究、古籍整理等,帶來了許多不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