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異位性皮膚炎是皮膚絲聚蛋白異常,導致皮膚角質層保溼鎖水功能缺損,讓過敏原入侵,使皮膚出現乾燥、發炎症狀而搔癢,是反覆發作又合併免疫系統失調的慢性皮膚病。
恩主公醫院皮膚科暨美容醫學中心主任王綺嫻指出,九成患者在持續治療及維持良好生活習慣下,能與之共存;但仍有百分之八的成人為異位性皮膚炎苦惱。建議患者學會照顧自己的皮膚狀況,對於異位性皮膚炎常見的地雷、食物也要避免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皮膚缺乏鎖水功能,一旦遇到天氣溫度、溼度變化,皮膚水分會經由表皮大量散失到環境中,導致皮膚角質層的含水量下降,皮膚變得乾燥搔癢,甚至出現細小裂隙,也會使環境中的過敏原入侵。
一旦皮膚開始發紅、脫屑及搔癢,患者禁不住搔抓患部後,又使更多的過敏原趁虛而入,嚴重者還會感染金黃色葡萄球菌。醫師提醒,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應規律使用皮膚保溼劑,視皮膚乾燥程度,一天塗抹二至四次乳液。
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是否需要嚴格飲食控制的課題,一直受到許多關注。研究發現,患者對食物過敏的比率從二至八成不等。建議避開牛奶、奶製品、花生、小麥及雞蛋等,過熱的湯、麻辣鍋或吃了會導致體溫升高及冒汗的食物,會讓患者搔癢的感覺明顯加劇,也應避免。
王綺嫻指出,塵蟎是異位性皮膚炎患者最常見的過敏原,當環境中有灰塵堆積及塵蟎的增生,會惡化異位性皮膚炎患者的癢感及紅疹。建議寢具或絨毛玩具一星期至少清洗一次,並用烘乾機徹底烘乾。
房間應保持空氣流通,避免飼養有毛髮的寵物,若飼養則避免與之共眠,可減輕異位性皮膚炎的症狀。也要避免以高溫的水沐浴,才不會讓皮膚變得更加乾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