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大專院校陸續開學,迎接新生入學。今年台灣大學的開學典禮,特別邀請了一位自承在台大並不快樂、甚至有憂鬱症的醫學系大三生胡芳瑜致詞。
這樣的安排顯然並非一般開學典禮常見的「本校有多棒」,或是「大學生活有多麼美好」的傳統宣傳內容,卻意外觸動人心,因為這位同學的真誠告白,點出了青年學子在求學過程中,所可能出現的疑惑、困境,以及與父母和自己的和解過程,值得家長、學生和師長好好省思。
台大醫學系是國內頂尖志願,多少學子可望而不可即,這位致詞的胡芳瑜卻直白表示,台大醫學系只是父母的期望,並非她心意所屬,為此,她曾不滿並且焦慮、憂鬱,及至與父母深度溝通後,了解了彼此的想法,這位胡同學也找到了自我與再出發的勇氣。
很多年輕人都有胡芳瑜的經驗,認為父母不了解自己、人生失去了方向等,加上同儕與功課的壓力,因而情緒失調甚至陷入深深的憂鬱。
青年的心理健康議題近年愈來愈受到各國重視。董氏基金會調查發現,百分之十三點三的高中職學生、百分之十八點七的大學生有明顯憂鬱情緒。有問題就該找人談談,如前述那位台大醫學系的胡芳瑜一般,透過與父母溝通,最終親子和解,實在很令人羨慕,也是促進互相了解、解決問題的良好途徑。董氏基金會的調查,只有十分之一的學生在情緒有問題時願意向輔導老師求助,有高達四分之三學生表示不願意或是很難跟父母訴說自己的問題。
正因為青年族群常常「心有千千結」與「苦在心裡口難開」,如何幫助青年具有情緒管理的素養、知識與能力,成了重要的課題。日前有高中生在公共政策網路參與平台上提案,要求教育部訂定的國民中學健康與體育課綱,應特別分出精神、心理疾病教育的學習單元,在附議人數達標後,教育部表示,此提案涉及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的修訂程序,由國教署將相關課綱修正建議提供國家教育研究院,納入課綱修訂的相關規畫。
除了對年輕學子教導心理與精神健康的相關知識與實務,幫助他們在遇到問題時,知道如何自助與求助,及具備助人的能力之外,從上述台大胡芳瑜的例子可以了解,「孩子身邊的大人」可以扮演更積極甚至關鍵的角色,包括老師和家長,若能以開放、正面的態度,面對孩子的困惑乃至於痛苦,拋開立場與是非價值的誠懇對話,讓孩子在安全與信任的人際和語言環境中,充分表達心中真正的想法,往往能夠發揮「拉力」,讓有情緒、精神壓力的年輕人不至於進一步陷落。
因此,除了考慮在課綱中加入精神與情緒教育的素養課程,教育部也可考慮編列預算,要求各級學校舉辦情緒與心理健康講座,由學生和家長共同參與,讓親子一起學習、共同面對與處理青春期的種種身心靈問題,幫助年輕人安全度過成長期間的情緒風暴,為走向成熟人生打好基礎;因為溝通與同理是化解青春憂鬱的良方。
疫情仍未消褪,大環境仍有些不安與變數,但願經歷疫情期間線上學習後回到實體上課的各級學子們,能很快適應,快樂學習、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