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病毒疫情在全球肆虐以來,儘管人類以最快的速度推出疫苗,但目前疫情沒有減緩的跡象,有些國家疫情急速惡化,使得全球供應鏈缺料、缺工、缺貨櫃的情形更加嚴重,各國消費者物價、躉售物價指數上揚,引發通貨膨脹再起的疑慮。
今年Delta變種病毒發威,東南亞因疫情嚴重而工廠停工,使得全球供應鏈缺料、缺工情形嚴重,導致各國的通膨升溫。
美國八月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率為百分之八點三,為十年來最大漲幅。在個人消費支出方面,連五個月上升,七月個人消費支出年增率達百分之四點二,為一九九一年以來最高。
歐元區通膨一向平穩,受到供應鏈缺料、缺工的影響,八月的通膨率達百分之三,為十年來新高,超越歐洲央行設定百分之二的目標。
《經濟學人》指出,由於建材和晶片短缺,衝擊營建和汽車產業,零售和製造業的庫存降至歷史新低。零售業者開始擔心今年耶誕節原料缺貨,英國麥當勞連鎖店菜單上的奶昔停止銷售,販賣炸雞的連鎖店被迫暫時關閉五十家店面。如果新冠疫情持續一段較長的時間,恐變成新冠停滯性通膨。
英國七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達百分之二點一,英國央行預估未來幾個月可能達到百分之四。
針對全球通膨升溫的現象,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主席鮑爾八月底在全球央行年會發表演說時表示,目前通膨現象應屬暫時性的,升息非迫在眉睫。雖然物價上漲速度令人擔憂,但推高通膨的因素已趨減弱,太早提高央行的利率,對經濟反會造成破壞。
美國前財長桑默斯並不認同此一說法,他認為鮑爾誤判情勢。桑默斯警告,美國當前的經濟與外交政策與一九六○、七○年代非常類似,當時美國從越南撤軍,現在美國從阿富汗撤軍。桑默斯指出,目前經濟正發生結構性改變,美國可能無法回到新冠疫情之前,失業率低於百分之四且通膨溫和的情況。
台灣因受到颱風豪雨的影響,消費者已感受到物價變貴了。主計總處七日公布八月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為百分之二點三六,剔除食物、石油等項目,核心消費者物價年增率為百分之一點三三。八月躉售物價指數年增率為百分之十一點八八。不過,官方認為,通膨僅短期現象,第四季物價可能回穩。
在新冠疫情影響下,這一波通膨究竟屬短期現象,或長期隱憂?央行副總裁陳南光撰文提出預警,從去全球化與供應鏈重組、人口老化與勞動力短缺、政府債務貨幣化、通膨與通膨預期逐步升溫、央行抗通膨公信力消失中等五大面向剖析,這一波通膨升溫的現象值得密切關注。
如果新冠疫情短期內無法消解,全球供應鏈重組的情況持續,則缺料、缺工的現象將會持續一段時間,形成新冠式的停滯性通膨。面對不斷突變的新冠病毒,各國央行仍不能掉以輕心,我國自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