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好睡覺,跟乖乖吃飯與規律運動一樣,可謂現代人生活裡的黃金三準則。沒睡好覺不僅讓人心情不好,對健康的危害更是罄竹難書。我們甚至還驚悚地說,不睡覺,大腦會把自己的神經元細胞吃掉。圖/dribbble
文/駱宛琳
好好睡覺,跟乖乖吃飯與規律運動一樣,可謂現代人生活裡的黃金三準則。沒睡好覺不僅讓人心情不好,對健康的危害更是罄竹難書。我們甚至還驚悚地說,不睡覺,大腦會把自己的神經元細胞吃掉。
最近,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做了一系列簡單又可愛的實驗,把「是誰先會睡覺的!」這個大哉問回歸到基本面上。
睡覺需要大腦嗎?如果睡覺對大腦這麼重要,是不是有中樞神經系統的生物,才會需要睡覺呢?水母有神經細胞,但沒有集中的「中樞神經組織」;也就是說,水母的神經細胞離散地分部在周邊。
那麼,水母會需要睡覺嗎?研究者選用幾種不同品系水母來做實驗。倒立水母喜歡把自己倒掛、懸浮在熱帶海域裡,牠們還會「吐納」水流,大概一秒鐘一次極有規律,得以濾食或是排出代謝物等,是維持生命機能重要的行為模式。
水母無腦 仍需睡眠
睡覺的定義可以複雜化到由腦波變化來判斷,但也可以簡單至極,從觀察行為模式的改變來得知。想想看,當我們熟睡或是打盹的時候,不論是旁人的輕拍戳弄,或是聲光刺激,都恍若未聞。研究者想知道同樣的標準是不是也可以拿來套用在水母身上?而倒立水母這種極有規律的吐納水流行為,剛好是研究人員可以好好觀察牠們行為的指標。
在有光照的大白天,倒立水母反應機靈;但一到了晚上,就像我們被吵醒時行動會跌跌撞撞一樣,倒立水母也會花比較久的時間,才會從水面返回牠們所偏愛的箱底。更有趣的是,如果在晚上倒立水母「不愛動」的時間,蓄意打斷牠們的「休息」,等到隔天大白天的時候,牠們也會出現類似睡眠被剝奪的症狀,行為變得遲鈍又緩慢。
從研究顯示,倒立水母跟我們一樣,對於「睡眠」的需求,是絕對不可少的。研究團隊也發現常被用來拯救時差的「褪黑激素」,也能夠換來倒立水母一覺好眠。
「水母會不會睡覺?」以這篇研究的邏輯看起來,就跟問:「你看不看得出來坐你旁邊的人在睡覺?」一樣基本。對睡眠的需求或許不是中樞大腦才會需要的,對於個別神經細胞,好好睡覺這件事,也是不可缺的啊!
本文摘自《CASE報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