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社工13年,張又心甘願做沒有人想做的事。圖/張又心提供
文/記者李祖翔專題報導
願做沒有人想做的事!張又心考取社工師後,毅然走入家庭暴力與性侵害防治,勇敢面對人倫悲劇,救出受害者。
大學選填志願不小心填到了社工系,張又心沒有後悔,考取社工師後就從醫院做到新北市家庭暴力暨性侵害防治中心,協助婦幼安置、陪伴出庭,做得很有心得,日前也榮獲社工師公會表揚。
讓她印象深刻的案子,是在自己懷胎五月、陪受暴婦女出庭聲請保護令,對方先生忽然出現要搶3歲孩童,「孩子嚇哭了,法警不在現場,我不可能與他肉搏!但靈機一動,用手機錄影,做為確有暴力的證據。」後來安排母子到庇護機構,先生還是掌握到行蹤,來電脅迫她放人,顧及政府不是強制庇護,一切都是太太的決定,她冷靜拒絕。
幫助受限 最大挑戰在制度
還有一件令她揪心的,是大人扭曲的認知與孩子天真的無知,釀出人倫悲劇。「我們到學校做宣導,一對單親小姐妹發現某些不該有的行為爸爸曾經做過,告訴同學才輾轉爆出來。」張又心說,孩子不是原告,希望她們以證人身分出庭卻不想害爸爸坐牢,也不認為爸爸做得事不正確。直到爸爸背叛了孩子對他的「信任」,才醒悟原來爸爸不是真的為她們好。
服務轉眼13年,若問張又心工作最大的挑戰是什麼?她會說是制度面,「制度有時無法給受害者立即幫助」,如吸了毒就在家踹門、製造精神暴力的兒子,即使父母聲請了保護令,等待期間仍得面對暴力威脅,報警沒有用,也無法強制就醫。」她說,這種情形只能一有狀況就報警、通知家防中心,做好預防的動作。
案子卡關到順利 開心欣慰
而社工最常被詬病「事情發生了才介入」,每有新聞報導人倫悲劇,就質問「社工在哪裡?早有作為就不會發生了」。張又心苦笑,社工並不是在做解決問題的工作,更像是把傷害降到最低,但預防是有用的,如讓受害者建立危機意識,事情發生才有餘力善後。
特別是被問及能不能給想投入這工作的人一些建議?她無奈地說:「應該不會有人想做!家暴防治工作一直是詢問度最低的職務,因為要接觸社會最底層,每天聽案主抱怨,面對不理智的人還會有危險,事情多、替代性又高,很少被重視,出事了又第一個被究責。」
儘管如此她還是有心奉獻,表示看著一件案子從卡關到順利,就能開心很久,「那意味整個體系的夥伴都是支持你、和你一起在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