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羊吸食藻類葉綠體 陽光下自行產生養分 太陽能海蛞蝓 行光合作用

編譯/韋士塔  |2021.09.04
3244觀看次
字級
葉羊是一種海蛞蝓,是少數能夠進行光合作用的海洋動物。圖/網路
葉羊主要分布在日本、印尼和菲律賓附近海域。圖/網路

編譯/韋士塔

1993年,一群遊客在日本黑島海域發現一種奇特的動物,有著黑色的觸角,外觀如同小羊,並以海藻為食物;後來,新加坡、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地也出現這種生物的蹤跡。由於牠的造型和進食習慣,被取名為「葉羊」(leaf sheep)。

科學家指出,葉羊是一種海蛞蝓,學名為Costasiella kuroshimae,最獨特的一點,是牠能透過陽光補充養分,是地球上少數能進行光合作用的海洋動物之一。

熱愛潛水的海洋保育倡議人士胡安(Ara Juan)指出:「第一次見到葉羊時,我最深刻的印象是這種生物竟如此嬌小;此外,我發現牠們在海藻上進食。」

「葉羊是很脆弱的生物」,潛水員兼攝影師雷耶斯(Genevieve Reyes)說,葉羊就像沒有殼的蝸牛,牠們發現其他生物接近時也不會躲藏,只會繼續規律地生活,在藻類的葉子上棲息。

葉羊的造型相當討喜,也被暱稱為「海精靈」。加州科學館的海蛞蝓專家葛斯萊納(Terrence Gosliner)表示:「人們被葉羊迷住了,因為牠有一張可愛的臉和有趣的體型。」葛斯萊納指出,成年葉羊身長可達7、8毫米,壽命約在6個月到1年之間。葉羊是雌雄同體生物,產卵後會孵化成帶殼的幼蟲,接著丟棄外殼,以海蛞蝓的型態生活。

葉羊通常在氈狀藻類上生活,吸食藻類的葉綠體,這是藻類細胞內含有葉綠素的部分;葉綠素會在葉羊的體內維持約10天,這段期間葉羊能透過光合作用補充養分。光合作用通常只能由植物進行,葉羊也因此獲得「太陽能海蛞蝓」的稱號。

研究人員指出,葉羊是少數能進行光合作用的多細胞生物,如果以人類做比喻,就像只要吃下沙拉,把葉綠體保留在消化系統內,就能在陽光下產生身體所需的養分,不必另外覓食。此外,藻類葉綠體也為葉羊提供自我保護的功能,讓牠們以偽裝色減少遭捕食的風險。

目前,葉羊的生存並未受到嚴重威脅,但仍然面臨棲息地喪失的風險。非法捕撈和破壞性捕魚(例如使用炸藥或氰化物)等做法會破壞海洋棲息地,導致生物難以存活。

氣候變遷也正在影響葉羊的棲息地。全球暖化已導致氣候日益極端,出現更強烈的風暴和颱風;強大的海浪和洋流,可能讓葉羊棲息的藻類被連根拔起;另外,汙染導致海洋酸化,也會影響海洋生物的生態。

塑膠廢棄物也是葉羊的敵人,專家指出,塑膠微粒可能導致葉羊的口腔遭到堵塞,也可能累積在牠們的消化道內,其中的化學物質可能危及葉羊的健康。

菲律賓為了應對海洋環境的威脅,已將某些棲息地指定為海洋保護區(MPA),限制這些地區的捕魚活動,委託當地社區參與監測行動,並清除海岸線的垃圾。非政府組織則舉辦生態營地,教育沿海社區了解海洋生態系統的重要性。

這些行動,都有助保育葉羊。胡安表示,人類在海洋中活動時,應避免傷害任何珊瑚或生物,或者接觸、移除海洋生物,「我們只是訪客,要尊重海洋環境」。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