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於近日公布,去年台灣有高達五萬多對夫妻離婚,相對台灣去年累計結婚對數為十二萬一千七百對,比前年減少一萬兩千八百多對,結婚率僅千分之五點一六。
專家預期這樣的結婚率和離婚數,會直接影響到未來新生兒數。台灣在去年首度邁入人口負成長,死亡人數超過出生人數近一萬人,總人口數比前年少四萬多人,年減百分之零點一八。
今年初的人口統計數目也不樂觀,台灣人口自然增加(指出生人數減死亡人數)負一萬多人,社會增加(指遷入人數減遷出人數)也是負一萬一千多人,總增加為負兩萬多人。
高離婚率和低結婚率會連帶影響到新生兒的數目,也會對整個人口數產生直接的影響,同時也因少子化因素,對教育產業有立即性的壓力。
今年度大學生首次跌破一百萬人,預計到一一八學年會降到八十萬以下。
未來八年每年平均會減少一至兩萬大學生,屆時,將有多少大專院校因招不到學生而關門倒閉,又有多少高教教職員因此失業,令人憂慮。
預估一一八學年國小學生總數也會跌破一百萬人,且未來的十六學年,每年平均減少一點六萬人,對小學的教育生態亦是一大衝擊。
少子化除了帶給教育直接衝擊外,人口負成長,更會讓台灣提早進入超高齡社會,國發會預估,十五年後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將超過百分之二十。這對台灣經濟產業影響極大,同時也增加年輕人的負擔。
目前國發會對少子化提出的政策,主要在幼兒的補助和照顧上,但這樣的政策並無法鼓勵提高年輕人結婚生子的意願,因為結婚生子除了養不起是因素之一,對於離婚率高漲所影響結婚生子的潛在心理因素,卻被政府忽略。
台灣對於離婚相關的法律條件愈來愈寬鬆,而對離婚的諮商輔導卻未積極介入,特別對離婚子女的照護與撫養問題,往往在尚未妥善處理前,離異夫妻就在離婚協議書上直接蓋章了事。
法律並沒有提供離婚子女應有的權益和保障,這些孩子就在父母親離婚衝突中成為犧牲品,同時也造成這些子女對婚姻和家庭觀的負面影響,讓他們對結婚生子卻步。
台灣離婚數居亞洲之冠,直追歐美國家的離婚率,但相對於歐美國家在夫妻協議離婚時,重視離婚子女權益照護問題,除了有法律撫養提供他們在經濟照護權益外,在心理層面也要求提供適時諮商輔導,讓他們不會因父母離異而在心理和生活成長上受到影響,更不會因此而不敢結婚。
台灣在法律和心理層面上都無法提供離婚子女適當的保障,據統計有七成離異子女,擔心不知道未來該怎麼辦;也有六成害怕自己變成沒有爸爸或媽媽的小孩。
在此種心理壓力下成長的孩子,其成長後如何擺脫父母離異所造成的陰影,勇於結婚生子。
少子化是國安問題,不能只靠經濟補助讓年輕人敢於結婚生子,必須要從根本婚姻家庭觀的心理層面著手,面對愈來愈高的離婚率,更要從法律和諮商輔導層面讓離異子女受到妥善照護,方能讓他們未來成長後能夠有健全心態,去面對婚姻和養兒育女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