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雕佛龕〉:象牙,15.9×3.5cm(北京東城/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典編輯部提供
〈牙雕佛龕〉:象牙,15.9×3.5cm(北京東城/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圖/世界佛教美術圖典編輯部提供
文/世界佛教美術圖典編輯部提供
上圖〈牙雕佛龕〉為甘肅省酒泉市瓜州縣榆林窟出土,推測為印度波羅王朝(Pala,約八~十二世紀)作品。
佛龕由整段象牙對剖為二,中段作合頁相連,兩片相合即為一象。
圖左佛龕外部的象背上刻有一尊菩薩,長髮,戴冠巾,仰頭朝天;身著長袍,手捧寶塔。大象鼻、尾卷曲,四肢強壯,身披鞍轡,立於長方形刻有壼門的台座上。象頭處坐一人,以背托塔;臀部上各跪坐一人,狀似手持刀護衛。象鼻下有二人,一人握韁繩,另一人似托鉢。象腹下各有二人,均身著橫條紋羊腸短裙,前者單手持鉤形器物,後者一手持鉤,一手舉盾。
圖右為佛龕內部,鐫刻佛傳圖,兩面共計五十四格,每格表現一則故事。其中四十五格刻畫樹下降生、仙人占卜、太子學藝、出遊四門、夜半踰城、山中苦修、初轉法輪等內容。人物豐富達二百七十九人,其造型、服裝及容貌具印度及中亞的風格,然每格構圖擁擠。
龕上方刻有佛塔,與外部大象馱塔處相對應。另外,下半段中央的八格,以弧線組成印度早期的窣堵波(佛塔)形狀,顯現其布局構思的巧妙。
此作品雕刻技法精湛,融合各地的藝術風格,頗為罕見,堪稱稀世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