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嚴陽
隋朝曾經發生過一起千人冤案:某地發生盜竊案,隋煬帝命令於士澄追捕嫌犯。結果,被逮捕並通過嚴刑拷打,承認自己是盜賊者超過了二千人。隋煬帝下令將他們在同一天全部斬決。
大理丞張元濟對此感到疑惑,經過調查發現,部分的人在案發時就關押在別的地方,盜竊案發生後才被放出來;還有一些不是盜賊,是因為屈打成招而被納入嫌犯。然而,隋煬帝斬立決的命令已經下達,所以,有關部門最終沒有把真相上報,而把這二千人統統殺掉了。
這起發生在隋朝的重大冤案,是唐朝貞觀四年(六三○),唐太宗李世民與臣子談論隋朝統治得失時,由魏徵所提出。(唐吳兢《貞觀政要‧卷三‧君臣鑒戒》)
從這個事件中,唐太宗感悟說:「非是煬帝無道,臣下亦不盡心。須相匡諫,不避誅戮,豈得惟行諂佞,苟求悅譽?君臣如此,何得不敗?朕賴公等共相輔佐,遂令囹圄空虛。願公等善始克終,恒如今日!」
就歷史評價而言,唐太宗是公認的明君,而隋煬帝則是昏君、暴君。就判案來說,據統計,唐貞觀四年,全國判決死罪的只有二十九人。
從這一點看出,同是帝王,無不希望自己治理的國家能走得更長遠,然而在治理上出了問題,處理的態度就不一樣了。以隋朝發生的這樁千人冤案來說,隋煬帝無疑是罪魁禍首——如果不是他昏聵,閉目塞聽與自以為是,一樁盜竊案怎麼會株連這許多人?如果不是他平時獨斷專橫,聽不得不同的意見,那麼,負責刑獄的大理丞張元濟等,又怎麼可能沒有將真相如實上報?
當然,就唐太宗李世民來說,他在這方面做得相當不錯,所以身邊才會擁有如魏徵等一眾的「諫臣」。然而,想要更多的臣子都能進盡忠言,開明與民主乃是前提條件。
因此,創造一個無需臣子們「不避誅戮」,可以輕鬆表達的環境氛圍,比起口頭上要求臣子們「不避誅戮」,顯然更加重要。而就這一點來說,唐太宗李世民堪稱為政者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