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婦蛛」是蜘蛛綱的一屬,包括30多個物種,分布在世界各地。「寡婦」是綽號,指的是雌性會在交配後吃掉雄性,把自己變成寡婦!其實那只是傳說,雄性寡婦蛛成熟後,性命之憂主要出現在尋覓異性的「過程」,而不在交配之後。圖/王儀雄
文/王道還
「寡婦蛛」是蜘蛛綱的一屬,包括30多個物種,分布在世界各地。「寡婦」是綽號,指的是雌性會在交配後吃掉雄性,把自己變成寡婦!其實那只是傳說,雄性寡婦蛛成熟後,性命之憂主要出現在尋覓異性的「過程」,而不在交配之後。
例如雄性澳洲黑寡婦(Latrodectus hasselti)在找到雌性交配之前,死亡率超過8成。那是因為雄性無法預測雌性所在的地點與時間,而必須離開自己的舒適圈四處奔波、蠅營狗苟,一路上難免碰上獵食者。雌性倒是可以駐守在一安全地點,以蛛網散發招徠雄性的費洛蒙。
於是首先趕到的雄性首要之務是破壞蛛網,阻止其他雄性前來競爭,然後再以特定的儀式表明來意。不然,雌性的確有可能把前來求偶的雄性當成墜入蛛網的獵物吃掉。這類事件很可能就是「寡婦」傳說的基礎。
跟蹤對手 坐收其利
那麼雄性究竟是如何偵察到雌性的?最近加拿大一個團隊專注於這個問題,得到了有趣的結論。雄性尋覓雌性的線索有兩個可能來源,一是自己偵察到的資訊,例如雌性的費洛蒙;另一種資訊來自競爭對手,因為所有的成年雄性都在尋覓雌性交配。不過,競爭對手洩漏的天機也許只意味著捷足先登、名花有主,相見恨晚、不如不見。因此研究人員預測,雄性應該會避免跟蹤其他雄性。
然而加拿大團隊卻發現,美洲黑寡婦(Latrodectus hesperus)的雄性願意追隨競爭對手的足跡,亦步亦趨,甚至途中接收到雌性的招徠訊號也不改其志。原來雄性一路上會留下蛛絲──以備萬一的「安全索」。若能利用其他雄性遺留的蛛絲,就不必自己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奔走起來借力使力,不啻草上飛,趕到雌性結網地點可能還不遲。因為雄性找到雌性之後不會立即交配,跟蹤者可能後來居上,至少有奮力一博的機會。何況雄性寡婦蛛為爭奪異性而鬥爭是常態。
研究人員發現,雄性使用這種(跟蹤)策略可能比過去推測的還要常見。在人的世界裡使用這種策略的例子,我們最熟悉的大概是各種暢銷商品的山寨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