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學聯招放榜十八分就可以進大學,引起社會一陣譁然,認為這樣的分數說明了現在大學生素質的低落。為此,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召開會議討論是否要設低分門檻,與會各大學表決結果是五十三比一,幾乎是一面倒的懸殊比例,決定不設統一入學門檻分數。
基於大學自主,各校要以什麼標準來招生,本來就應該由各校自訂,成敗由各大學自行負責。但是大學的問題牽涉甚廣,入學問題也不是簡單定一個最低門檻就可以解決的。以十年前的聯考時代,錄取率不到百分之五十,不設門檻都擠破頭,現在如果設門檻,很多學系更招不到學生,不少大學可能都要關門。
所以當前大學的第一個問題是設校太多。大學聯招錄取率近來每年都幾達百分之百,想要落榜都不容易。教改以後這十年來,大學數量成長了二點七倍,從六十所增加到一百六十餘所。教育資源被大量稀釋,儘管政府撥下不少經費,包括五年五百億元的計畫,可是各校為了爭取經費還是搶破頭。
錄取率高的另一個問題是學生素質普遍低落。大學入學門檻低,隨便考都可以上,素質自然低落。許多大學教師對此都深有所感,有些科系連基本學門都不設門檻,例如數學系的數學科、中文系的國文科、物理系的物理科等,如果連本科系的主要學門都不好,遑論其他。
第三個問題是職場上的人力供需失調。根據統計,近年來大學人數增加最多的是文科,但在就業市場上最缺的是製造業、批發零售業、營造業等。各大學在增設科系時並未考慮市場的需要,學生在選填志願時也多半不會考慮就業問題,一方面是趕流行、二方面是先進大學再說。以致出現職場供需失調的局面。
第四個問題是高學歷失業現象增加。大專以上學歷者的失業數字目前大約是百分之四點三上下,大學畢業生找到工作的比率只有百分之四十六。大學教育出來的人不能為社會所用,不僅是人力資源的浪費,也是國家社會的損失。失業率居高不下和市場供需失調,就是大學快速擴張所造成的後果。
教育部眼看各大學無意提高入學門檻,傳出今年底前要完成大學分類指標,將各大學分為研究型、研究教學型、教學研究型、教學型和社區型五大類。其分類是依據學校的性質和功能,進行評鑑等配套,評鑑後嚴格控管博碩士班的品質。
但是大學可以這樣分類嗎?教學和研究如何分割清楚?被列為社區型的大學還招得到學生嗎?這樣分類之後,大學就可以減收學生嗎?學生的素質就可以提升嗎?實在是很大的疑問。教育部此議一出,立即引來「大學是否鬆綁」、「教育部是否管太多」的質疑。
根本問題是高等教育的目標到底是什麼,教育部可能都沒搞清楚。要全盤解決上述問題必須從整體面考量,包括教育目標、人才培育、人力資源、職場結構等。畢竟,設低分門檻或是分類,不過是枝微末節,對於根本問題的解決沒有實質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