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史評析】清代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

文/陳俊偉 |2021.08.24
814觀看次
字級

文/陳俊偉

清代彭端淑〈為學一首示子侄〉強調勤勉向學,透過主觀的努力突破先天的限制,其中有一段是兩位和尚的對比,最容易被一般教科書所改編:「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鉢足矣。』富者曰:『吾數年來欲買舟而下,猶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貧者自南海還,以告富者,富者有慚色。」這一則故事是整篇文章主旨的佐證。

第一個問題在於,曾經是真理的事情,隨著時局變化,未必再這麼牢靠。一昧的講究一個單一的標準,固然容易深化信念,卻也容易導致失去彈性。道家說,「道可道,非常道」;佛說去除執念,皆具備救濟、解放世人的意涵。諮商心理師周慕姿的新作《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僅憑書名,讀者就不難猜測在省思什麼議題。努力是好事,一昧的努力是不是好事,就值得再三反省。特定價值觀的強調、固守,是否傷害了其他人?

回顧原文故事,故事本身不差,立志是好事,沒有志向,宛若無頭蒼蠅,只要保留彈性空間,無傷大雅。至於將故事的教訓導向勤學,也非壞事,只是過於接近教科書內容,現代人觀看,會覺得十分刻板嚴肅,跟《弟子規》的內容沒有多少差異。

比起勤學,筆者認為更該敬佩的是一分冒險精神,一步步克服危機所達到的成果。漫長的旅程、未知的環境,展現求道者的意志力。求道者的意志力勝過求利者(用讀書來賺錢,學習動機未必強烈),如此還算是合理的事情,也符合現代人關於多元價值與意義的追求,毋須框限在考試的面向上。

富和尚謀定後動,選擇的是降低風險的作法,僧人前往南海,如果不是搭船,或許陣亡率是十之八九也未可知。富和尚乃千金之僧,固不宜死於盜賊之手,理所當然;窮和尚能夠活著回來,也未必就不是「生存者偏差」。

古代唯一翻身的機會就是考中舉人、進士,士農工商,穿官服送往迎來總比當底層民眾被欺負好,關乎家族興旺榮衰。家族數十位年輕才俊中,只要有一、兩位在科舉上有所斬獲,其他人的喜怒哀樂、生死老病都是毋須特別關注的「合理代價」。

呼應當時的價值觀如此,彭端淑撰寫此文,實屬正常之事。在那個時代寫了這篇〈為學一首示子侄〉,他們這一族的後代中,就沒有再出什麼精采的人物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