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龔敏迪
根據日本最古老的史書《古事記》、《日本書紀》記載:漢字傳入日本,有始於元興三年(四○四),和晉太康六年(二八五)兩種說法,是百濟人王仁把《論語》和〈千字文〉帶到了日本。中國人民大學在一九五一年出版的《中國通史大事年表》採用了後者。
〈千字文〉原名〈次韻王羲之書千字〉,為南朝梁周興嗣所作的一首長韻文。它是一篇由一千個不重複的漢字組成的文章。然而以成文時間來說,不管是採用哪一種說法,之間至少都相差了二百年。
筆者曾到日本大阪的王仁墓,依當地記載,原來是一六一六年,禁野村和田寺僧人道俊自稱是王仁的子孫,寫了〈王仁墳廟來朝記〉一文,於是把一個野(日音oni)墓當作王仁(日音wani)墓了。
〈千字文〉在日本還藏有梁大夫司馬李暹撰序的《纂圖附音本》,序言說:「晉元帝處遷江東,在路上〈千字文〉壞爛,遂失八字。故寓王羲之以此八字續之,以滿千字。」若依這樣的說法,在周興嗣之前另有一部〈千字文〉。晉元帝在位的時間為西元三一七至三二二年,如此說來,傳入日本就有可能了。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王羲之臨鐘繇千字文〉,開頭是:「二儀日月,雲露嚴霜,夫貞婦潔,君聖臣良……」但鑑定專家啟功、徐邦達、劉九庵、王以坤等聯合鑑定為唐、宋代年間的人士所作。再者,王羲之生卒年有多種說法,最有可能寫的年代是在三○三至三六一年,那時王羲之不滿二十歲,他十二歲開始學書,二十歲娶太尉郗鑒的女兒之前還沒成名,晉元帝讓王羲之續八字的可能性幾乎為零。最重要的是日本《纂圖附音本》的內容是周興嗣的版本。
王仁(wani)這個日語發音不是韓語式的,其寫法在《古事記》中又變成了「和邇(wani)吉師」,韓國人金達壽的《古代朝鮮和日本文化》認為「和邇」是韓語「王任」,有國君等級的意思,那麼,「和邇吉師」應該是國師的意思。
日本的《古事記》完成於西元七一二年,《日本書紀》完成於七二○年,都是中國的盛唐時期。完成於七九七年的《續日本紀》說:「漢高帝之後曰鸞,鸞之後王狗,轉至百濟,百濟久素王時,聖朝遣使征召文人,久素王即以狗孫王仁貢焉。」也就是說,王仁是百濟國王之孫。應神天皇在王仁去日本的前一年,曾問百濟使者阿直岐:「如勝汝博士亦有耶?」阿直岐回答:「有王仁者,是秀也。」王仁在百濟不是無名之輩,可是,記載百濟歷史的韓國史書《三國史記》、《三國遺事》等也沒有任何記載。既然王仁之說如此不靠譜,那麼,漢字傳入日本時間的二種說法,仍存在著很大的討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