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什麼最紅?答案是「紅眼症」。許多縣市陸續傳出病毒性結膜炎個案,臨床醫師提醒民眾要注意,衛生署疾病管制局依檢驗數據,認為這次肇禍病毒是腸病毒「克沙奇A24型」,是此病毒在國內十八年來首度大流行。
分析此次紅眼症疫情延燒到大火燎原才廣為社會重視的過程,如果大家對九年前的腸病毒七十一型大流行仍有記憶,或許可以發現兩者有部分相同之處,最大的共同點可能是因媒體報導,疫情才廣受重視。
民國八十七年的腸病毒七十一型大流行造成數十名幼童死亡,影響所及,教育單位針對幼稚園、托兒所訂定停課標準,衛生署戮力強調勤洗手的重要,並於隔年將腸病毒列為法定傳染病,定點醫師必須監測通報。
當時的行政院長蕭萬長,還曾因腸病毒肆虐向民眾致歉,但在疫情受官方重視前,一位開業小兒科醫師提出警告,在民國八十七年前,腸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症和←疹性咽峽炎個案很多,但大多數是輕症,只要支持療法即可減輕症狀,「從來沒聽說腸病毒會死人的」;但那年的腸病毒就是來勢洶洶,不少小病號出現呼吸困難等嚴重合併症,讓小兒科醫師不得不透過媒體發布警訊。
由於過去沒有監測腸病毒在國內流行狀況,疫情傳出初期,有人認為這是「媒體疫情」,是媒體誇大疫情,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嚴重。但數十位小生命的消逝不容忽視,防疫體系深刻檢討補強,所以八十八年才將腸病毒感染併發重症,列為第三類法定傳染病,並在九十三年進一步改列第二類法定傳染病。
紅眼症和腸病毒一樣,之前並未列入法定傳染病,衛生署沒有病例統計數字,而是在疫情廣受重視後,以分子生物學方法檢驗基隆等地區檢體,進行基因序列分析,發現應是腸病毒克沙奇A24型肇禍;再比對高雄醫學大學病毒實驗室長期監測資料,發現一九八五、八六、八八和八九年,國內都曾出現克沙奇A24型流行,今年的疫情,是暌違十八年後再次出現的大流行。
所幸紅眼症沒有致命危險,也讓國內面對此次疫情,不像過去的腸病毒或SARS恐慌,不過,國人仍須對傳染病要有警覺,才能保護自己。
平心而論,人類和微生物同為地球住民,傳染病不可能從世界上消失,若不分輕重對所有傳染病都保持同樣的戒心與警覺,也只會累死自己,但微生物複雜多變,永遠在找可乘之機,防疫單位需要更大的彈性和更靈敏的雷達;而民眾也不能置身事外,要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