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住在國王街10號。他習慣在每天上午7:30準時出門、並在8點前後幾分鐘內抵達市中心的聯合洗瓶公司。約翰的鄰居布萊恩也在聯合洗瓶公司做事。不過,布萊恩總是稍晚才上班。他出門前要先做雜事:好比餵貓、留紙條給送牛奶的,若是前一晚忘了燙襯衫也要補做。通常他約在7:40才進入車中,等到他在8:30左右抵達辦公室時,約翰已經在寫第4張備忘錄了。
圖/lovepik
約翰住在國王街10號。他習慣在每天上午7:30準時出門、並在8點前後幾分鐘內抵達市中心的聯合洗瓶公司。約翰的鄰居布萊恩也在聯合洗瓶公司做事。不過,布萊恩總是稍晚才上班。他出門前要先做雜事:好比餵貓、留紙條給送牛奶的,若是前一晚忘了燙襯衫也要補做。通常他約在7:40才進入車中,等到他在8:30左右抵達辦公室時,約翰已經在寫第4張備忘錄了。
圖/lovepik
文/羅勃‧伊斯威
約翰住在國王街10號。他習慣在每天上午7:30準時出門、並在8點前後幾分鐘內抵達市中心的聯合洗瓶公司。約翰的鄰居布萊恩也在聯合洗瓶公司做事。不過,布萊恩總是稍晚才上班。他出門前要先做雜事:好比餵貓、留紙條給送牛奶的,若是前一晚忘了燙襯衫也要補做。通常他約在7:40才進入車中,等到他在8:30左右抵達辦公室時,約翰已經在寫第4張備忘錄了。
「真衰,又碰上塞車了!」約翰和布萊恩走同一條路線,開同款車型,開車習慣也一模一樣(最高速率、加速度等都相同)。然而,布萊恩的通勤時間卻要多花20分鐘。怎麼會這樣呢?當然你也知道,這個問題並不難解,只是個日常現實的例子。
許多開車通勤的人,都了解一項問題:「如果我晚5分鐘出門,通常會多花我半個小時。」不過,其中原因為何?當然,這和車輛增加有關,不過這和數學又有什麼關連?答案是,車潮問題亦屬於一種迷人的數學領域。
號誌服務 緩不濟急
像約翰和布萊恩所採行的路線都要通過都市路段,這條道路有一組紅綠燈。通常,都市中的紅綠燈都經過程式規畫,對車流很敏感。就都市路而言,號誌燈依序為綠燈20秒鐘和紅燈40秒鐘,而綠燈期間便足夠讓10輛汽車通過。這就表示,平均每分鐘會有10輛車通過都市路的紅綠燈,也是我們所說的號誌「服務率」。
有些人每天很早就離家,或許在清晨6點剛開始時人群稀疏,7點時車潮數量就比較穩定,接著一直增加,到了8點數量最多,隨後就逐漸減少,到了10點幾乎完全消散。只要開上都市道路的車輛數目,每分鐘不到10輛(到達率)且均勻分散,紅綠燈就能應付。這時每分鐘進入的車輛數,全部都能在一次綠燈期間全部通過。
不過,儘管這套系統每分鐘能夠應付均勻分散的10輛汽車,一旦只要出現第11輛車,交通系統就會開始壅塞。此時的紅綠燈前便會開始出現車陣,隊伍愈排愈長不見消退。我們就從8點開始觀察,那時並沒有車陣且號誌轉紅。(見上表)
等到8:20時,每分鐘就可能高達20輛車,而只有10輛能通過號誌。倘若當布萊恩開到車陣尾端時,已經有25輛車在紅綠燈前排隊,這時他並不能直接通過,而是要等紅綠燈改變兩次之後,他這批10輛車才能一起通過。同時,倘若紅綠燈每分鐘才轉變一次,那麼他就已經至少浪費了2分鐘通勤時間。這就是為什麼布萊恩通勤時會比約翰多花30分鐘的原因。
本文摘自《為什麼公車一次來3班?》臉譜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