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代氣象學家羅倫士(Edward Lorenz)曾提出「一隻巴西的蝴蝶拍一下翅膀,會不會在德州引起龍捲風?」意指一開始是微小的差異,或不起眼的事件,在無法預知的情況下,可能會引起後續巨大的變化。他把這種現象戲稱做「蝴蝶效應」。
圖/telegraph
文/鍾邦友
1960年代氣象學家羅倫士(Edward Lorenz)曾提出「一隻巴西的蝴蝶拍一下翅膀,會不會在德州引起龍捲風?」意指一開始是微小的差異,或不起眼的事件,在無法預知的情況下,可能會引起後續巨大的變化。他把這種現象戲稱做「蝴蝶效應」。
1961年的冬日某一天,羅倫士像往常一樣在辦公室操作電腦,分析未來的天氣狀況。平時他都會把溫度、溼度、壓力等氣象數據輸入,接著讓電腦依據內建的程式,計算出之後可能的相關結果,再據此模擬出氣象變化圖。
然而這一天,他刻意把某項數據微調後重新輸入電腦,想讓電腦分析出更多不同的後續狀況。羅倫士原本預期輸入差異不大的數據,產生的結果也不致差距太大。沒想到1小時之後,結果出來了,他發現初期的數據雖然差不多,但是愈到後期,數據差異就愈大了,就像是兩筆截然不同的資訊所造成的!
氣象複雜 難以預測
這樣的結果讓他看得目瞪口呆,因為他輸入的數據只差了0.000127,如此微小的差異竟造成了天差地遠的結果。由此也說明若想長期、準確地預測天氣,根本是不可能的,因為隨時隨地可能都有不同的變化因素在影響著。
後來羅倫士在他發表的文章中用了「一隻海鷗扇動翅膀能夠永遠改變天氣變化」,此後又在演講和論文中改用了更富有詩意的蝴蝶,於是就演變成了「蝴蝶效應」的典故。
不過蝴蝶效應常有被誤用的情況,原本的意義應該是提醒我們對細節的關注,因為一時的小粗心有可能導致後面的巨大錯誤,不該是一種張冠李戴的胡亂比喻,如:「小明與哥哥吵架,結果演變成兩個國家之間的戰爭」這種毫無根據的推論。
又有人認為「謹小慎微」對「蝴蝶效應」的引申應用十分貼切,但這個成語含有貶義,表示對一些微細的事情過分小心謹慎,以致縮手縮腳;另一個成語「防微杜漸」意指「禍患稍見端倪時便加以制止」,或許是更正向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