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撒比娜
經過疫情嚴峻的恐慌沖刷,幾周後,逐漸安定於暫時的凝固狀態,不遠行、不閒晃,不shopping。日子當真回到史前時代的小國寡民、雞犬相聞的簡居生活模式,不耐、煩躁也慢慢沉澱下來,鏡文家開始了修修補補的生活。
鏡文一家都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上班、上課、回家睡覺,這樣過了數十年。全家防疫相守在家的那段時間,雖有共度國難的堅定心情,但對終日遠距上班、上課逐漸感到不耐煩。
一日,鏡文發現洗衣籃的襯衫扣子遺落,便拿出針線盒,找一顆顏色大小相近的扣子補上,頓時感覺賦予了襯衫新的生命,因而開心不已。
若在平時,根本沒閒功夫縫補,一定是把不合穿的衣服塞到衣櫃,不會有心思做點針線活。打開衣櫃,才發現這樣的襯衫、褲裙還真不少,一一拿出補上鈕扣,洗滌整理好,感覺多了好幾件新衣物。
鏡文又發現,之前參加會議或購買精品時附送的純棉或麻紗製的布袋觸感舒服,原本可當作購物環保袋,但一回來就塞在衣櫃裡,最終布滿灰塵,如同廢棄物。
而針線盒裡收藏的各類鈕扣、別針、飾品,都是其他物件遺留的收藏,將這些提袋縫上美式風衣的備用經典鈕扣、向日葵花束的黏土雕塑、舊洋裝上的假鑽、還有斷線的南洋珍珠……讓平凡的提袋多了幾分時尚與文青感,像是從文創市集帶回的戰利品。
鏡文打開另一個衣物櫃,看到滿滿脫線、破口的襪子,都是吸汗耐穿的材質,式樣新潮,只是破了一隻而被棄置;其實穿在腳底下的襪子不求美觀,只要把破洞補好,穿著也覺得踏實。而幾十條皮帶因為環扣鬆脫閒置不用,鏡文動用補丁、鉗子之類的「重型器械」修補後,下回要配搭衣褲,就要更多皮帶可選了。
至於浴室要淘汰的浴巾,剪裁縫補一下就是廚房好用的抹布,再縫上「Kitchen」字樣,趣味十足。過去毛巾只是發黃了就丟棄,從未想過這些物品也能擁有「第二春」,總是想與其花時間穿針引線,不如買新的更省時、省事。
但在縫縫補補當中,鏡文說,彷彿有一種找回舊物的驚喜,也有一種節約資源的贖罪心情。經年累月出門逛街興沖沖買下的許多東西,後來都只是塞在櫥櫃裡,重複著消費、閒置的循環,從未曾善加利用;其實只要簡單修補、洗滌、整理,就是煥然一新的好物。
此外,因為加了手作元素,混合、移植於不同的物件,同事喜餅盒裝飾的小小粉色布娃娃,縫製在白色帆布袋上,甜美值爆表;日本神宮的護身符繡在會議手冊的提袋上,充滿令人懷念的關西行旅風;要淘汰的牛仔褲拆解拼裝後縫製成抱枕套,再縫上金屬鈕扣,為家居擺設帶來濃濃工業風,正適合居家上班的氣質。
後來發現家裡的小物還真不少,穿針引線就能創造自家獨特的「每日一物」。當生活重新恢復正常的時候,已經有了許多美觀好用的提袋、整排鈕扣不缺的襯衫、換了新拉鍊的褲裙、再度雙雙成對且看不見破洞的襪子。
這是鏡文在數周的居家防疫期間發掘出的新嗜好,也將成為未來生活新常態。此刻他正在思考,是否要蒐集家中各類布料,縫製一張充滿古早味的拼布桌巾!